绝代菁华_第五章 歧路逢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歧路逢凶 (第1/2页)

    由于路途未带化妆工具,故不便恢复“老叟”模样,只是将头上斗笠拉得更低。

    他突然想起师父的信件,折腾整晚是否丢失或损坏?忙停下脚步查找内衣口袋,还好,师父信函完好无损。

    且说这师父顾仙君的祖师,也即鸿门神州会的始祖顾炎武,他是何许人士?他乃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也称为清朝的“开国儒师。”也是清朝以来国学的开山鼻祖。

    顾炎武提倡治学要“经世致用。”强调国策应“利民富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具有启蒙意义的“民治”主张。这应是中国近代民主制度的刍形,他对宋明理学的缪误有深入而清醒的认识和批判,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精义。还强调做学问必先做人。人格、品行最为重要,提出“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并破天荒地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他以明辨古今,洞察今夕之睿智,指出历代政体沿袭“秦制”之祸害。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在于其专在上。”这已触及到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问题。这是我中华二千多年来所有弊端之根源,也是我华夏族人千百年来久而未决之大是大非问题。他这些思想赋予时代的进步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到了顾仙君这一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面对西方列强的崛起,清朝国事的日渐衰败,东西方制度优劣之分便明晰可辨了。于是仙君便逐步萌生了更加开放理性的思维方式。他以古为今用承前启后的担当,准备书写与时俱进之时代新篇章。

    由于顾仙君先生智慧过人且勤学善思,很快他就领悟和接受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更加先进合理的思想。立志继承先驱优良传统,以世外高人之居位行“明道救世”之宗义。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结合起来思考,以作为退隐鸿门人入世践行之内在动因。

    早在孩提时代,顾仙君就抱有长大要做一番光耀宗祖,恩泽后人的事业。并深知有思想有抱负还要有本事才能了其夙愿。于是不远千里来到四川峨眉山,拜“一代剑仙”周慕白为师。这周慕白何方神圣也?乃唐代大诗人李白剑法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都知道李白是伟大诗仙,他是以奇妙绝伦的诗歌而享誉古今的,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李白其实还是一位“剑仙”,他独创的“谪仙剑法”乃古今剑法之一绝。属于高深莫测的上乘剑术。与他相试的论剑者,无论是武林高手,或是江湖豪侠,也无论是神武骁将,或是得道武僧,在他面前都未曾取得胜数。这剑法来无踪去无影,只见气流。快如风急如雨,只闻声浪,真是仙人之仙剑也。

    顾仙君在峨眉山除了苦练武功外,还博览群书,什么《孙子兵法》、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皆一览无遗。以致逐渐成为武艺超群,学贯古今的天之骄子。后终成大器成为鸿门“神州会”掌门人。

    后来由于随着清王朝的皇权逐渐巩固,官吏的野蛮残暴,文人的归顺驯服,风气的逐日异化,便造成皇权yin威与民间正义成此消彼长之势。昔日“反清复明”的宏图大愿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为了保存实力,鸿门各派都暂时采取避让姿态,因此周慕白死后,顾仙君便主动隐退山林,过起“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只是近些年来,眼看满清王朝越来越腐败,社会越来越萎靡,民众也越来越觉醒。加之列强频频入侵意欲瓜分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凸显,救亡图存的使命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该如何面对?顾仙君便毅然决定重新振作起来,投身到这浩浩荡荡的潮流之中。于是就有了此次派弟子游云天下山行走江湖之举。

    寒梅洞就在此去向北,川陕交界处靠北的汉中平原之天台山境内,离这里并不太远。

    游云天晓行夜宿,这日已来到陕南重镇汉中境内。

    这里道路宽敞,行人密集;水渠纵横,林木茂盛。

    大道旁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田地里麦苗吐青,菜花泛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原来这里与川北景象大不相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