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个遥远的梦境(2) (第2/2页)
心但知道绝无可能去那上大学,于是,便慢慢封藏了这两个字。 当我莫名其妙地站在北大未名湖边时,四月的紫色的玉兰花和火红的碧桃开在宁静的校园里。而我真正的去理解去感受“北大”这两个字的份量时,就是在这之后与燕园发生联系的八年时光里。 在燕园的这八年里,我听到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也遇到过很多稀奇古怪的人和事,——我也变成有点小邪气的人——这或多或少也将虚化于我的小说中。 其中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北大,跟一个词联系得最为紧密,这个词叫“中国”——她将这种民族情怀和豪气溶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当中。对于我这个从事小说写作的人来说,耳濡目染之余,也不免沾染这种好大的毛病,偶尔也会与认识的朋友高谈阔论谈论相关话题,——好像自己生了三头六臂,真能改变世界似的——后来想起,不免抬头戏谑地嗤嗤一笑,也就过去了。 我还记得一次在未名湖边与一个初识的复旦女生M闲聊。她是来此考博的,那天复试之后到湖边小憩。她说复试时,其中一位教授问了一个问题,“中国梦和美国梦有什么异同?你以后会不会去美国?”当时,她用深邃的目光望着我,看我怎么答。 我立马沉思下来,看着水光粼粼的湖面,嫩绿的浮萍冒出头,那个时候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读到一则历史趣闻——拿破仑声称“中国是一头雄狮,一旦醒过来将震惊世界。万幸,就让他继续睡下去吧”。我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出处和语境,——是赞美还是贬抑暂且不说,但中国这一百多年来,他从一个战乱纷飞满目苍夷的国度变成现在四处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人手拿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定吃定喝,公众享受着世界的文明成果,——这承前启后的变化空前绝后,确确凿凿就发生在这片近乎魔幻主义造就的神奇国土上。 这种近乎魔幻主义的存在,在我几度翻看自己家族的族谱时,也常常能够体味到其中的五味杂陈。 可以说,祖辈们经历了无穷无尽的战乱浩劫,或弃农从军,或落草为寇,或疲于奔命,各个朝不保夕。而父辈在新中国的环境里,参加公社,搞过互助组,农业学大寨,吃大锅饭;后来在改革开放下,包产到户,小商小贩,自食其力,终于不用借粮借米,辛劳地养活自己。 到我们这一代80后,却是走在信息物联时代,互联网购物,网络写作,手机拍照,智能机器人服务,无人机快递,将我们原有对世界的认识完全颠覆了,与外界联系的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算是走出了一条“活路”——我母亲出去田间干活,口里说的就是“干活路去了”。
正是由于有了“活路”,这片国土在短短六十年里魔幻的多养活了庞大的十亿人,现在总人口数已经接近十四亿。这十四亿人横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还连结不同历史文化,这背后的组织管理是人类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复杂系统,她远远超出人们以前的理解范围,被外国所谓的学界商界称为“中国奇迹”。 巨大的民族战争、灾害记忆和变革的历史脚步承托着这个奇迹——以“中国梦”的形式贯穿在每一个家族成员与师生朋友的人生里。通过口头讲述、生活体验、书本知识、考场考试、电视广播、求职、结婚生子等等各种方式,又加载在我们年轻人生命的成长路上。 ——一百多年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可以联合组织亿万个个体进行劳动生产,同时充分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保家卫国、去除外辱,使民族繁荣昌盛,创建和平富裕的为人的美好生活? 我到了北大之后,听到不同教授从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体制演变等视角来解答这个“大问题”——听了之后,没多久便很快忘记了——这类于我而言,尽管曾经是极为关切的,但豁然开朗之后便觉得已经是极为遥远的问题,记住也无甚用处。 脑海里各种念头不断闪现,关于M的问题,我只是还依稀温暖的浮现少年时候,作为少先队员站在陈旧的瓦房前那杆红旗下,行着少先队礼唱国歌的情景,那个时候我相信,——明天总是光明灿烂的,人也是可爱的。但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伴着周遭的巨变,目睹与亲历了很多变故,渐渐知悉人生、人性岂能这样简单,——哪有总是光明灿烂的世界——问题本身并不一定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答案。 ——我沉思一会之后,对着复旦女生M摊开双手尴尬的笑说,“真不好答——不知道该怎么答”。 回答完之后,我感到一阵虚惶。我不免忆起儿童时期点煤油灯看书的时光,我很怀念那段日子,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怀念而已,永远不再重来。时间的流逝,会洗涤一切,将我们曾经弥足珍贵的事物变得毫无轻重,往事会变得模糊以致彻底遗忘不见起来。 就像这一百年来战火弥漫的日子,那圆明园里升腾起的熊熊烈火都已经远遁了,仿若从未在这周围都是现代高楼大厦的北京城发生过,——历史的硝烟,你往往无迹可寻。唯有一点的是,我们心灵的疮口,有的却并未有那么快的愈合能力,她以记忆或个体疼痛的方式不时地提醒着我们。 在几年以后的今日,我还能记起那位复旦女生M,——听说后来她终于去美国去了。 在此,作为“大历史”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在应对历史记忆和饱满希冀的同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笔端虚构还原无数个个体的小历史,怀念或祭奠那些用生命和智慧谋求人的灵性、优雅、尊严,在这片魔幻国土上东奔西走的普通人们! 谨以此不伦不类甚至有些错漏的长序,告知喜欢的读者;也以此也告慰我的母亲——我终究一直遵循她“人,就要学点好”的教诲,已找到属于自己尚且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为了这些少时遥远的梦境以及成年后的思虑,我在几个月内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人物与内容全凭虚构,所以请读者莫要对号入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快。也同时由此将推出系列文学作品,欢迎大家关注。 作者:山村 2015年8月夏于北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