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地稻草人_序 一个遥远的梦境(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 一个遥远的梦境(2) (第1/2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变迁,我才觉得这个隐瞒的梦想已经生根发芽,但却又是如此的可笑:一是很多作家并没有铁饭碗,二是作家并不那么招人喜欢,三是作家并不一定能照顾好家人。

    但我后面却阴差阳错或者说是有点迂回固执地走上了这条可笑的路;这个做作家的梦犹如梦境一样依附在我的血液中——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不快,从未变更过。

    我有时甚至变得焦躁起来;来燕园之后,关于第一部小说作品,我原先构思了好几个,但终未完成;于是,我总想给自己一个交代:在三十岁之前,有一部成型的小说面世。这几年发生了几件事,使得我又不得不搁置了原先的计划,花了几个月构思了这部以农二代的爱情为主线,以表现农民和母亲为主题的小说——《蓝色稻草人》——《红喜烛》的姐妹篇。

    我想,以生我育我的农民母亲作为小说的开始,这是对她最大的敬意和报答——母亲是那个燃烧了她的生命,点燃了我这梦境的女人。虽然在这世上如此渺小与坎坷,但于我而言,是何其伟大与宽博——她是让我成为现在这样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她,不会有我现在的一切。

    我的母亲这一生,就像那崇山峻岭的大地一样,在别人看来,憨厚得近乎愚痴;她一直身体力行教育我要勤劳,做个善良诚实的人,——“力气是个怪,用了还在”,“不要撒谎,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别做亏心的事,人在做,天在看”——无论外面如何变,她都这样要求我。

    除此之外,母亲的勤劳是出了名的。自从我十一岁以后,家里便再没有养牛养马,母亲便时常念想着再买一匹牛,然后可以耕田犁地,可以自己种粮食。到了近几年,她还是念念不忘。她说,“有了牛自己爱什么时候种地都行,把田租给人家种,能给你多少粮食?咱自己种,有了粮食就不会挨饿,现在去哪买粮食吃,都那么贵,吃的也不放心。有了牛,我自己就可以种了,不用花钱请人而且那太麻烦”。

    但这个愿望,我们几个子女都没有给她完成。但她还是坚持着自家田地自己种。在我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就接到家人的电话,说母亲今年种我的地,收了六袋粮食。听到这里,我便不免难受,我的眼前便现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母亲一个人站在田埂上,扛着锄头戴着斗篷,如同矗立的稻草人一样守护着满载希望的稻田——这不是幻景,而是很多年来,母亲经常夜出耙田犁地、放水种田的真实再现。

    因而在母亲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近一百年前鲁迅先生笔下那轮挂在故乡中天的金黄圆月,也似乎看到了叶圣陶先生笔下那渐渐倒下的女人与稻草人。

    在现代化的铁轮下,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的印记。我和众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都能够深切的感受到,随着传统乡村世界的那些木瓦屋的凋敝与消逝,那些在诗人眼里田园牧歌式的生存方式都将远去,留下的唯有我们的童年记忆而已。而这种童年记忆,也是大部分农村人经历的集体历史演化进程,——只是我们曾经不知道和忧虑的是:未来将会走向何处去呢?

    此刻我想,我的母亲与大地是分不开的了;她应该是中国最后一代传统农民。传统农耕时代即将结束,终将像古老的挂钟那样成为咚咚响过的古董。而我也相信“农民”这个词与身份也将成为历史的弃客,因为平等与尊严是人类共有的诉求:这个赋予公平的时代也该近了。

    ——国家政府部门其实也在做了。最近很多地方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很多农村人都成了城镇人。这是值得多么庆幸的事。可是,我却又感到了迟疑,有种说不出的淡淡的忧伤——这种情愫就这样飘忽不定的存在着。

    回想在这些年“城镇化历史进程”中,我和成千上亿的农村年轻人浩浩荡荡地卷入了城市,我们都怀着一颗朴素的心——改变命运,——希望生存得体面一些,活得尊严一些。

    然而走进城市我们却体验和演绎了各种人生。它们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哭,也让我们笑,犹如电影院放映的镜头一样扫过大大小小的城角和街市。

    我们自诩或被冠以“草根”、“**丝”,或多或少都带着难以言表的“自嘲、阵痛与创伤”,——显性的或隐性的。媒体上的“伤不起”成为了我们的代言词。这让人很快联想起几十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留下了很多“伤痕文学”;只不过如今的“愤青”不是“知青”,而变成了大多数经过初中、中专或者大学教育的“农青”,常常聚在网上调侃与发泄“吐槽”而已。

    从人的情绪感受上来说,人生的苦乐悲欢何其相似;透过漫漫红尘,历史仿若有一根悄无声息的绳子链条将一切如齿轮般串起来,不断的旋转,让我们觉得仿若今天的一切曾经都发生过,而在未来又会重现。

    是什么缘由让我们感到如此呢?我会独自求索这样“大而无当”的问题。之所以说它“大而无当”,是像我这种来自草根的人,本应该只思考明天该怎么工作,怎么赚钱讨生活的,——把自己本分的事做好活得体面就好了——没必要去思考那些无能为力的事。

    但后来听到了也亲历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远远超出了少年时期课本和家庭所告知的识见和处境,让我茫然不知所措,白白蹉跎了许多岁月。于是迫于心中的不安,养成了刨根问底的习惯,——尽管思考也未必深入,但终究想要弄清楚,就像小时候遇到林子中茅草和泥编织的鸟窠一样,总想爬上树去探究个明白——窝里有没有蛋或者鸟。

    也就是我总想企图用一种可以解释的方式去把握我所处的现实世界,尤其是探寻这背后让我戴着钢铁面具跳舞的那根悄无声息的绳子链条——它似乎是存在着的,——只要摸到绳子的一端或者触碰到绳子的一段,都可以安抚我内心的惴惴不安,使我不至于太过迷茫和慌乱无措。

    因此,在我血气方刚的时候,北大是我精神栖息的地方,将彼此联系到一起,——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北大”这两个字眼,小时候更多的是看鲁迅、沈从文、汪曾祺的作品以及******青年在北大的趣闻,使我知道她;而到了高中后,读了曹文轩教授的许多作品之后,心里有向往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