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忧伤_第八章 复杂的女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复杂的女孩 (第1/2页)

    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是怎么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刘一莎逐渐吸引着沈毅。其实,是生活经历的丰富印刻到了刘一莎的容颜和行为上了。

    刘一莎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却头脑特别好使,人也帅气。连续近二十年,刘一莎父亲在行政村担任过多个岗位的负责人。1984年,刘一莎的父亲在不当村办铁矿的负责人后,与人合伙,创办了股份制商店。商店里卖烟酒日杂,雇了几个人,生意红红火火。1年后,行政村又让刘一莎的父亲回去当铁矿的负责人。刘父将商店交由其中一个日常管理,他回去继续当铁矿负责人。又过了几年,刘父以合理分红的条件将股份制商店分散的股权进行集中,将经营权控制到他和另外一个股东身上。而另外一个股东是乡长的母亲,刘一莎父亲非常懂得找靠山的原则,让乡长的母亲和自己合伙创业,只要经营得当,是不会在行政层面遭遇诸如工商、税务和卫生方面的刁难的。

    刘父当着村里最赚钱的铁矿的负责人,不时有到外地出差的机会,也经常和城里人接触。刘父还曾一度和来自香港的,有意在当地投资铁矿石相关企业的人谈过合作。1983年,当江东市紧邻的南京建成了全中国第一座高楼——金陵饭店的时候,刘父和所有爱赶时髦的人一样,他带着刘一莎的母亲也去金陵饭店的“璇宫”喝咖啡,当时的花费是每人3元,而这已经是当时顶级的观光享受了。

    所以,从刘父带回家的故事里,小小的刘一莎听到了外面大大的世界。

    1983年的冬天,刘一莎在市区工作的小姨父告诉刘一莎父亲,他们厂有一张彩电票没人要,问刘一莎父亲要不要。那时候,计划经济时代,买电视机要凭票。即使有了电视机票,在城市家庭,也不是一般人能买起的,更不要说农民家庭了。当时,刘一莎家已经比较富裕了,刘一莎父亲对新鲜的东西也很感兴趣,他委托刘一莎的小姨父去买彩电。

    1984年春节前夕,价值1千多元的14寸日本原装日立彩色电视机经过不知道多少道手续到了刘一莎家。当时,刘一莎所在的村上,只有两三户人家有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他们家是第一户,相信当时刘一莎的全家都是很自豪和开心的。

    1983年,在中国电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份,首届春晚在那年播出。首届春晚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还显得有点简单、草率。但是1984年的第二届春晚就迅速成长为全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了。刘一莎很幸运,她亲历了这个电视史上特殊的时期,而这一切都在她的心理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1984年起,早期重要的春晚曲目,刘一莎都通过彩色电视机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当时最时尚。

    1984年春晚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刘一莎知道了一个地方叫香港,那是和大陆不同的地方;

    1985年董文华《十五的月亮》,让刘一莎懵懂地知道“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1986年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出了一种情绪叫“思乡之情”,9年后,刘一莎离开家乡去长春读书,会第一次体会什么叫“思乡之情”,思念远在江南的家乡山水和父母亲人;

    1987年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舞出了男性的风情万种,那年,刘一莎快进入青春期了,费翔红色的着装在刘一莎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88年毛阿敏《思念》积极唱出了男女思念之情,这时的刘一莎还不能体会这种情感,而等刘一莎和沈毅谈恋爱并迅速分手后,刘一莎将体会这种奇妙的思念。

    1989年韦唯《爱的奉献》唱出了人间大爱,刘一莎知道爱是一种人间至美的情感。

    刘一莎的小学六年,有每次开电视时那句“日立牌是HITACHI”的声音陪伴,及至其成年后回忆起来,也显得无比幸福。

    除了一年一度的春晚给刘一莎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文化冲击外,80年代中期,一些知名的电视剧也在刘一莎迅速发育的心灵上留下了美好印象。

    1983年,拍于1981年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在大陆首播,米雪演的赵倩男成为刘一莎的第一个偶像。那时,刘一莎还是在村里其他人家看的这部剧。

    1984年,大陆首播“83版射雕”,那时的“射雕英雄传”让中国大陆每到周末的晚间,就万人空巷。这一年,刘一莎家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