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忧伤_第八章 复杂的女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复杂的女孩 (第2/2页)

经有电视机了。每到“射雕”要播的时间,刘一莎家的堂屋里就挤满了本村甚至邻村赶来“观剧”的乡亲们。大家围在一起看“射雕英雄传”,“梅超风”也没有那么恐怖了。要知道,那个年代,许多孩子都怕“梅超风”的。

    同样是1984年,周润发版的《上海滩》在大陆首播,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爱情吸引了很多人,那时刘一莎还不懂什么是爱情,但通过《上海滩》她了解到有这么一种感情在男女之间很重要。

    除了香港的一些电视剧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狂潮,国外引进剧也给包括刘一莎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带来了思想的冲击。比如日本的《排球女将》《血疑》,美国的《神探亨特》,巴西的《女奴》,通过这些国外经典电视剧,刘一莎知道,在中国之外,其他国家人的生活状态。

    之后,八十年代一些经典的国产剧问世,刘一莎也第一时间观看到了。比如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等。

    电视机给缺乏文化熏陶环境的刘一莎带来了第一手资讯,电视机里的海内外新鲜事要比她生活的这个小镇领先得多、丰富得多。

    除了彩色电视机,刘一莎十岁那年,爸爸还买回了彩色照相机。春天里,爸爸带着全家在山上春游,他们用并不清晰的乐凯胶卷记录了一家人的开心。

    刘一莎是幸运的,在她的童年,不仅田野是彩色的,电视机是彩色的,照片是彩色的,她从小学起就看彩色的《大众电影》杂志了。

    刘一莎的姑妈家就在她家邻村,姑父是镇上服装厂的裁剪师。姑父的服装厂一个主营业务是做日本的服装来料、来样加工,所以姑父对当时时尚的东西也非常感兴趣,他订阅了《大众电影》杂志,后来又订阅了《上海服饰》杂志。

    刘一莎爱到姑妈家玩,最爱的就是在姑妈家的大枣树下翻看《大众电影》杂志。她第一次看到这个杂志时,竟然错认了“众”字的繁体字,脱口而出,叫“大象电影”,引得表姐们很开心。

    翻看《大众电影》时的刘一莎还小,她不知道这个杂志在全国超级火的,它曾在1982年创下年发行965万份的杂志发行世界纪录。刘一莎在一次次去姑妈家翻看杂志的过程中,潘虹、刘晓庆、龚雪、张瑜、沈丹萍、栗原小卷、山口百惠、波姬小丝、唐国强、郭凯敏……一连串的中外男女明星把刘一莎的青春渐渐启蒙了。那时候,《大众电影》就是最时尚的读物,而刘一莎就是这么幸运,哪怕是在别人家,在缺少阅读素材的农村还能看到全国最时髦的东西。

    所以,刘一莎看世界的眼光一直是彩色的、温暖的,审美的意识也被启蒙得比较早。

    自高二起,刘一莎的家庭经济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刘一莎的父亲由于人事纠纷,从村办企业负责人的岗位上退下来了。退下来的刘父尝试过好几种创业,都未成功,他决定把商店改为自己独立经营。1994年春节一过,刘一莎家就从自然村搬到了位于行政村村委会附近的商店里,那里有许多房子,够住。

    她家的店是供销社性质的,经营烟酒糖茶和生活用品,附近有行政村村委会以及一些其他的乡村商业设施。所以,刘一莎家的商店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刘一莎家的商店也是行政村所有人员信件投递点。

    所以,1994年,那时刘一莎上高二,她和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一样,成为了杂货店老板的女儿。撒切尔的父亲罗伯茨是英国一个小城的杂货店店主。撒切尔家是两层楼,撒切尔曾经在自传里说,楼下是杂货店,楼上是住家的生活五味杂陈,全家人时刻处在工作状态。而刘一莎家则是前店后住房,虽然房子比较多,够住,但很嘈杂,远没有农村安静和宽敞。

    刘一莎周末从市区学校放假回来后,会在店里帮忙站柜台。这段经历培养了她待人接物大方热情,以及基本的商业头脑。她会帮人丈量裤子上要用的松紧带,剪下后卖给她们;也会用漏斗量好散装白酒,卖给没钱买更好的瓶装酒的乡亲。刘一莎家当时连炒货也卖,刘一莎会用天平秤称瓜子、花生。

    1995年以后,刘一莎的行政村内一座大型矿山被开采,好几个村的农民被陆续动迁了。行政村内居民大量减少了,刘一莎家商店的生意下滑。

    总之,刘一莎家开店后,刘一莎见的人更多了,看的事更明了,这是家,也是社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