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三章、第一节 大禹王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第一节 大禹王陵 (第3/4页)

鲜为人知的是,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碑铭》,就是确凿的证明。它是研究荆山黄帝陵,以及黄帝在中原地区活动的非常有价值的文物资料。不可忽视?”

    喇嘛王:“能有此碑,当然很好!但不知此碑有何字样?”

    纪蒲泰:“此碑虽已破为三块,但碑文仍清晰可辩。”

    喇嘛近臣:“这可是天随人愿,让黄帝碑显现!”

    纪蒲泰:“经测量,此碑通高2。61米,宽0。95米,厚0。29米。碑首为半圆形,‘轩辕黄帝铸鼎碑铭’八字籀书,竖排两行,周围饰有浮雕盘龙。”

    喇嘛王:“碑文内容有多少字?”

    纪蒲泰:“碑铭并序共137字,阴文籀书,唐虢洲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书,唐贞元十七年立。这通唐碑的主要内容,是记载轩辕黄帝铸鼎之事。碑文序中写:‘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这就是碑文所说的事情。”

    喇嘛王:“啊!可见此碑的重要性,此碑现在何处?”

    纪蒲泰:“那我就说说立此碑移转的过程。此碑原在阌乡南10里铸鼎原黄帝陵。1931年欲移往洛阳(一说为开封)。”

    喇嘛众臣:“那碑移成没移成?”

    扎布:“这也是众人关心的事情。”

    纪蒲泰:“此碑还在灵宝县境。”

    外交大臣:“碑现在究竟在何处,请讲清楚,以免大家心里糊涂。”

    纪蒲泰:“放心,此碑已发现,现存灵宝县西阎大字营学校内。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此碑下落的事情。”

    喇嘛王:“啊,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扎布:“大王为何对此碑如此关心?”

    喇嘛王:“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扎布:“啊,啊。原来如此!汉藏都是一家人。”

    喇嘛众臣:“大王可否说说黄帝的故事?”

    喇嘛王:“那我就旧事重提。轩辕黄帝铸鼎之事,始载于《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这事儿,你们本不知道,我一讲你们就明白了。”

    喇嘛众臣:“我们少读诗书,糊涂。可鼎湖现在何处?”

    喇嘛王:“这事也把我难住,因我没到过中原,所以没考察鼎湖渊源。”

    偌尔曼:“蒲泰可知详情?说给大家听听。”

    纪蒲泰:“鼎湖,就是今天的铸鼎原一带(旧有湖县之称)。以我考察,司马迁所描述的铸鼎地点,从地望上看,我心中判断,也和今天的地理情况相符,铸鼎原和黄帝陵在灵宝阌乡南荆山下。”

    喇嘛王:“啊,你考察的证据确凿吗?”

    纪蒲泰:“这也是个历史之谜。关于黄帝采铜的地点,志书中说法不一,或为河南襄城县首山,或为山西永济县雷首山。”

    喇嘛王:“两处采铜地点,那个是真?那个误传?”

    纪蒲泰:“有考察者认为,应为灵宝秦岭头。”

    喇嘛王:“那有何理由?”

    纪蒲泰:“那里的地貌地形,也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因为秦岭头是此处最高的山峰,和荆山相望。”

    喇嘛王:“那有何依据?”

    纪蒲泰:“大王,我只能这样告诉您。《阌乡县志》录诗《轩鼎烟霞》云:‘不信骑龙去,高原有帝陵。首山当面出,湖水望中澄。’。轩鼎当面而立的就是秦岭头。”

    喇嘛王:“啊,还有这样的理由?”

    纪蒲泰:“史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其顺序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在华山和太室之间,也只有秦岭头高俊奇险,称得上是名山了。”

    喇嘛王:“我阅《封禅书》,你读《轩辕黄帝铸鼎碑铭》中所说的都史料,后人读后才知道,黄帝是人们心中一位很有德政的帝王。传说,轩辕黄帝之所以从昆仑山来到荆山一带,是为了查看那里的灾情;采铜铸鼎,是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

    喇嘛众臣:“是啊,因为黄帝为人们办了许多好事,所以人们爱戴他,敬重他,把他当作中华民族的首领。”

    喇嘛王:“你们只要知道黄帝是中国人的祖宗,就行!因此,当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人们死活不让他走,这才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龙皮,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的地方,故而那里也就成了黄帝陵了。这也是你们应该知道的事情,勿忘祖宗!”

    纪蒲泰:“还有县志为证,《阌乡县志》(民国21年修)有这样的记载:‘荆山即黄帝铸鼎处,值北有黄帝陵,古庙存焉。’,以往,人们根据‘黄帝崩,葬桥山。’等史料记述,确信陕西桥山为黄帝墓。现有《阌乡县志》记载:‘荆山即黄帝铸鼎处,北有黄帝陵,古庙存焉。’为证,所以,考察落实黄帝陵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喇嘛王:“应该很慎重。其实,陕西桥山也只是黄帝的衣冠冢。因为,史载汉武帝北巡朔方还,在桥山祭黄帝冢时曾问:‘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有人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另据,《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鞋)在棺焉。’。这些记载表明,陕西桥山黄帝陵,所葬只是黄帝的剑,和鞋。而非真黄帝升天处?”

    纪蒲泰:“因此,在陕西民间传说中,黄帝也是在他铸鼎的荆山(河南灵宝)骑龙升天的,路过桥山时,因人们拦留,葬下了衣冠。所以,河南荆山黄帝陵,是黄帝铸鼎和骑龙升天处。除史载葬有黄帝的宝弓、龙髯等物外,也葬有黄帝的靴子,葬靴冢至今犹在。”

    喇嘛王:“快哉,快哉!由此看来,河南荆山黄陵和陕西桥山黄陵,都是黄帝的衣冠冢!不过,河南荆山是黄帝最初升天之处,毋庸置疑。”

    纪蒲泰:“可以说河南荆山黄陵天下第一!再则,据《轩辕黄帝铸鼎碑铭》中说,黄帝‘衍三坟’,可见,最迟到唐贞元年间,轩辕黄帝的陵墓,至少就有三处了。还有人说:‘黄帝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加之陕西桥陵,现知的黄帝陵已有四处。未知的也不能预测有多少处?”

    扎布:“象我们这号人,就更不明就里……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外交大臣:“那河南荆山黄帝陵,为什么鲜为人知?”

    纪蒲泰:“原因是清朝以来庙无主持,殿倾碑残,无人照管,仅存遗址。”

    喇嘛王:“这就是说,《轩辕黄帝铸鼎碑铭》,是幸存的荆山黄陵的唯一碑记。”

    纪蒲泰:“是的,幸好保存了这块碑,才使后人考察有了证据,这就是它的重要意义。因而它的历史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据史书载,汉武帝时,荆山黄陵就开始建宫,仪式隆重祭祀黄帝。”

    喇嘛王:“是啊,这种对始祖黄帝的祭祀仪式,要一代代传下去,才不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纪蒲泰:“可是,明代以后,由于朝廷与当地政府重视不够,民间香火也逐渐断续,荆山黄陵年久失修,殿宇倾废。由于香烟渐少,虽几经修葺,建筑宏伟程度,终不及桥山殿宇壮观。”

    喇嘛王:“可叹,可叹!历史的变迁,谁也不能阻拦?”

    纪蒲泰:“若从历史的源头推断,将历史还原,其实,在明代以前,荆山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