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第一节 大禹王陵 (第4/4页)
陵的殿宇并不比现在桥山黄陵的规模小。” 喇嘛众臣:“这我们可不知道?” 纪蒲泰:“明代黄方的《鼎原黄帝庙奎阁记》有详细的描述:‘阌乡县治之东南冈峦一带,若起若伏,逶迤而来者,黄帝铸鼎原也。昔黄帝采首山铜,铸兹原,载在典籍,可考而可知也。维此有庙,创自汉唐,断碑可识也。始为庙三楹,祀黄帝。庙后起奎阁一座,突兀青空,俯瞰城郭,岿然一方之胜也。……又重建献殿一座,’若不显啰嗦,我就接着说。” 喇嘛王:“那一定是殿宇众多,蹉跎巍峨,往下说。” 纪蒲泰:“殿之前数步为中门,匾曰:‘骑龙遗踪’。夹道而出为三门,题曰:‘古荆山’。‘盖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即此处也。东西两翼为碑亭二,一为古碑,唐贞元间刺史王颜所撰者,向仆于地,今竖立之;一为不佞修《鼎原记》。’。这是古人眼见所述。” 喇嘛王:“黄方所述古碑现在何处?” 纪蒲泰:“那古碑,即现存大字营的《轩辕黄帝铸鼎碑铭》,据推断,当时所立地点,应在黄帝庙大门一侧。” 喇嘛王:“据你所说,这是人们现在能看到的荆山黄陵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通石碑了。” 纪蒲泰:“到了清代,荆山黄陵虽也进行了修缮,但规模却越来越小,其影响也远不及明代以前。” 喇嘛王:“我也有同感。随着陕西桥山黄陵烟火的鼎盛,荆山黄帝陵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了。但是,我还是想知道,清代黄帝庙的修建规模的大小?” 纪蒲泰:“我读《阌乡县志》(清光绪二十年修)解到,录明代李服义《重建黄帝庙记》载:‘建正殿、献殿各三间、廊庑十四间,重门迤逦,关镇严密。’。仅此而已。” 喇嘛王:“还好,有《阌乡县志》录明代李服义,记载《重建黄帝庙记》,足以!” 纪蒲泰:“遗憾!1931年《轩辕黄帝铸鼎碑铭》移出以后,荆山黄陵就仅剩下葬靴冢,和黄帝庙的奎阁遗址了。” 喇嘛王:“还行,总算还留下荆山黄陵遗址的真容!有下葬靴冢,黄帝庙的奎阁遗址,就足以证明荆山黄陵的重要性,它才是中华民族始祖的第一陵!” 纪蒲泰:“这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在历史传说中,黄帝不但是神,而且还是人间英雄的代称,有着无限创造力的象征。他开创了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与古埃及,巴比伦,印度相提并论的四大文明古国奠定了基础。” 喇嘛王:“传说,黄帝活了一百一十岁。那时,天宫玉皇大帝,命九天玄女托梦给黄帝说:‘你战蚩尤,降神农,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你做衣冠,造舟船,教蚕桑,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造指南车,是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玉帝决定召你乘龙回天宫。’” 外交大臣:“大王知道得真清楚,臣民佩服得五体投地。才听到你说的故事。” 扎布:“那后来的事呢?” 喇嘛王:“那我就不太清楚了。谁能补充说上一声?” 纪蒲泰:“不管怎样说,黄帝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雏形。黄帝把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风后,仓颉,力牧,应龙,常先,大鸿的名字都刻在鼎上。在宝鼎铸成的庆功会上,突然天降黄龙。黄帝跨上龙背,对人们点了点头,和大家告别。臣民们依依不舍,拽住黄帝的衣襟和靴子,就连黄帝的宝剑也拽下来了。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而起,飞回天宫去。” 外交大臣:“所以,人们再也见不到黄帝了?” 纪蒲泰:“黄帝的传说,我只能说到这里。” 喇嘛众臣:“黄帝升天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可,有关大禹的事儿,你就是说上几句,也不多余。” 喇嘛首相:“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的先祖。说吧。我们听你的。” 纪蒲泰:“大禹治水,等等传说,天下皆知,我就不说了。我只是关心禹王城的家乡人,也可能那里的人们还不知,这禹王城,禹王庙,禹王陵若宣传出去,将会给许昌带来多大名气,多大荣誉。许昌人别光把眼光盯在三国文化上,应该再把眼光放大放远些。” 外交大臣:“那眼光再放远些,能看到啥?” 纪蒲泰:“远古文化呀。大禹文化呀,****王朝文化呀,轩辕黄帝文化呀,许由氏族文化呀,三国文化呀,等等历史文化。象这些远古文化发祥的文化,都值得研究与开发,利用禹王城的名声,让这些文化发样光大” 偌尔曼:“要确立禹王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这种论证,肯定在学术界引起争鸣。” 纪蒲泰:“论证没有争鸣,怎能称论证?这种远古文化,也就是千古流传的神话,我们只不过是,对神话作了新的有益的探讨,又有什么不好?当然,由于神话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资条件,在史前时代的生产方式极端落后,因此这给远古人产生幻想创造了条件,使上古神话口口相传,才使今人得以相识。” 偌尔曼:“是呀。例如古希腊一个著名神话说:国王坦塔罗斯,因恶作剧受到神的惩罚,浸在深水中,身旁有果树。他低头喝水,水即退去。伸手取果,树就避去。他永远受着饥渴的煎熬。” 纪蒲泰:“这个故事描写了原始初民,在那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倍受折磨并感到迷惘的形象。中国某些神话演化成仙话,巴比伦,希腊某些神话,后来改造为基督教的圣经故事,就是例证。这就是历史文化的发扬,禹王城就是突出的例证,就看人们怎么用……” 外交大臣:“这些文化都能干啥?对许昌能带来啥好处呀?” 纪蒲泰:“你也是位外交大臣,这些事儿怎不懂得呀。那些文化能提高许昌的知名度呀。” 外交大臣:“不错,一部《三国演义》使许昌名扬天下。” 纪蒲泰:“很好。那些远古,大禹,夏王朝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将使许昌更上一层楼,带来更多更大的名气和荣誉。这里面也蕴含更多的商机。” 外交大臣:“这我就不明白了。文化怎能和商业联系在一起?” 纪蒲泰:“保护研究开发禹王城,禹王庙,禹王陵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但这也是一系列浩繁的系统工程。” 外交大臣:“那当地人该怎样办呢?” 纪蒲泰:“当然,这需要当地人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文学考古学界人士考究撰文,邀请全国考古学界知名学者,还有新闻媒体记者到许昌考察,论证扩大影响,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没有办不到的事?” 外交大臣:“那光这样就成了,禹王城不还是原封未动?” 纪蒲泰:“禹王城保持原貌更好。可禹王庙需要重新修建,整体创意建筑设计最好接近远古面貌,尽量不要添加现代化元素。禹王陵则简单多了,就是将原封土堆加高加大就好。整个建筑设计为古朴简易为好。” 外交大臣:“这些工作假如都做了,那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纪蒲泰:“禹王城的知名度提高了,那海内外的华人就有可能聚集在禹王城,祭祀禹王庙,拜谒禹王陵。岂不是许昌的莫大光荣?到时候,禹王城岂不成了个新的旅游圣地?这就是文化产业,将给许昌带来众多的商机。” 偌尔曼:“若真是这样的话,那筹款的事不也就有眉目了。不过,这种前期工作,许昌人得作。当然,航拍呀,制图呀,资料呀,宣传呀,策化呀,规划呀等等工作都很重要,一件也少不了。” 纪蒲泰:“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所能完成的工作?” 喇嘛王:“若能那样,那真好,禹王也可也安息啦。我们改话题吧,这样也可以消消气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