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第三节 两幅画作 (第2/7页)
显得超然物外,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 喇嘛王:“他还喜爱什么事情?” 偌尔曼:“说起来有点怪,他虽然是一位天才的画家,但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并不仅仅局限在绘画领域。一生中,他还从事了建筑,解剖、数学、光和影、水流以及人类飞行等领域的研究。” 喇嘛王:“何以见得?” 纪蒲泰:“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记录在他不同时期的文献手稿里。达·芬奇广泛的兴趣还体现在多个领域,这些成就一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现人与自然’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他渴望流芳于世的结果。” 喇嘛王:“那你们就说说,他的著名画作,究竟是那一幅流传广泛引人思索?” 偌尔曼:“达·芬奇一生创作的众多画作,我们暂且不说。我就先说一下他绘制《最后的晚餐》的过程,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喇嘛众臣:“行,行。我们听听。” 偌尔曼:“列奥纳多大概是从1495年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这样一幅壁画真是震撼人心哪!是为圣玛利亚感恩教堂新修缮的修道院而作。这座教堂整个修缮工程,是由卢多维科发起并出资进行的。他对感恩教堂除了投入金钱,还有感情的寄托。所以,常常独自一人去修道院的餐厅吃饭。因此,《最后的晚餐》这幅伟大的壁画,就成为了享有盛名的斯福尔扎工程的重头戏。” 喇嘛首相:“说了半天,我们还未听到达·芬奇创作的经历。你还是说些真事,也好让大家了解其中的奥秘?” 偌尔曼:“好,闲言少叙。有个小说家马泰奥·班代洛,有一段文字描述了达·芬奇工作的经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创作节奏,热情的迸发以及不时陷入沉思的状态。同时也表明了画面的方寸之间,都经过画家不懈奋斗,浸满了画家的心血。” 外交大臣:“少罗嗦,书归正传吧。我们都等不及啦?” 纪蒲泰:“好吧。我来叙述:孩提时代的作家,是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徒道明会修道院的见习修道士。那时,他常常看着达·芬奇在修道院北墙上,绘制这幅伟大的杰作。所以,几十年后,只有他才能写出这段文字。” 喇嘛王:“是啊,只有亲眼目睹,才能用文字真实叙述?你叙述那段文字吧,大家都等着呀!” 纪蒲泰:“文章中写道:‘他一大早就到了,爬上脚手架,马不停蹄地就开始工作。有时他会在那里从早干到晚,手里一直都拿着画笔。他画个不停,常会忘记吃饭或喝水。有时候,他会连续几天不碰画笔,一天中有好几个小时伫立在他的作品面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独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画中的人物,我也看到过他在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样,直奔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也不找个阴凉处休息片刻,就赶忙爬上脚手架,拿起画笔在墙上涂上一笔,然后随即转身离开。’。这就是小说家马奥·班代洛所描述的达·芬奇真实工作的情景。” 喇嘛王:“那是他废寝忘食工作的创作精神,值得敬仰!西藏唐卡画师也是这样,创作时进入最高境界,会不顾一切。但不知他画得怎样?” 偌尔曼:“我说一下他创作的艰辛。壁画《最后的晚餐》的绘制,历经了许多磨难考验,在一系列制作过程中,有一幅他早期用钢笔作的构图习作。现存温莎皇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页笔记上。这张习作仍然以传统的‘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法为基础——犹大没有和众人坐在一起。他坐在桌子的左侧,头扭向后面,而圣约翰则坐在耶稣旁边,已经睡着了。” 纪蒲泰:“这幅原始画作中的两个形象,在最后的版本里,都被弃之不用。” 喇嘛王:“那么说,他以后的创作将原来的设想,推到重来?” 纪蒲泰:“一幅伟大的画作,是要经过无数反复的构想修改才能定稿的。” 偌尔曼:“是啊。在这页纸上,还有两幅相对独立的素描。左边那幅素描里出现了十个人物,这群人后面轻淡地画出了些拱形结构,表明‘最后的晚餐’的背景是‘顶楼’。右边较小的素描中,出现了四个人物。但画面的重心放在耶稣和犹大身上。” 喇嘛王:“这又怎么讲?难道画家还一更好更妙的想法?” 纪蒲泰:“是呀。达·芬奇在这里,主要表现明确叛徒身份的戏剧性一刻:‘与我共用一个碟子的那个人将要背叛我。’。这是画家想突出画面的重要时刻。” 喇嘛王:“那句话,是谁说的?” 纪蒲泰:“耶稣说的。画中的犹大从凳子上起身,正把手向那个碟子伸去。耶稣的手画有两种姿势:一种是抬起来,好像要伸向远方:另一种是手已经碰到了碟子,并和叛徒的手发生了短暂的接触。” 喇嘛王:“这个画面很震撼!” 偌尔曼:“这种构想也不简单。为了突出表现两手相触的那一瞬间,画家把传统的‘最后的晚餐’的故事,追溯到《圣经》之前的一个场景,圣餐仪式。在这幅较小的素描中,他还描绘了正在熟睡的圣约翰,耶稣仁爱地把手臂放在他的背上,正如《圣经》上所写,约翰是耶稣所爱的‘门徒’。” 纪蒲泰:“画面上,虽然画家在最后的作品中将人物全部分开,但约翰仍是所有门徒中,最年轻俊美的一个。” 喇嘛王:“那证明耶稣偏爱他啊!他什么时候才能完成那幅画?” 偌尔曼:“这幅‘最后的晚餐’创作过程很漫长呀。不久以后,达·芬奇又用红粉笔画了一幅草图。这幅草图,后来又被人用墨水描了一遍,现存放在尤其学院美术馆。” 喇嘛王:“那么说,这幅画的初稿创作了好几遍,还未完全定稿?” 纪蒲泰:“是啊,一幅伟大的画作,是要经过不断的提炼磨合,直到最后构思的升华,才能完成它。尽管这幅草图显得比较粗糙,但《最后的晚餐》的均匀布局,在此作中已经初显端倪。” 喇嘛首相:“这幅画是怎样化的布局?又有何意义?” 偌尔曼:“在这幅画里,众门徒被分成几组,画面更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另外,人物形象下面一匆忙写就的说明文字。这表面作者的良苦用心,整个画面的构图还为定性,正在思索之中。不过和前面几幅草图一样,犹大仍然在桌子的一侧,约翰仍然睡得很沉。” 喇嘛王:“这是画家最初的构想,是不是这样?” 纪蒲泰:“看来大王对画画也很有研究呀!” 喇嘛王:“过奖啦,我只不过是随便插插话,以便咱们的谈话能顺利进行下去呀。” 纪蒲泰:“正如大王所说,那些素描说明了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早期想法,是第一批真正为《最后的晚餐》所作的习作。” 喇嘛众臣:“我们可想详细听听这幅大作的创作经过?” 外交大臣:“不错,我们也很想了解西洋画的画法,与我们西藏唐卡有什么不同?” 偌尔曼:“好哇,我们大家是在讨论东西方文化,这些画就能说明问题,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在他的素描中,有一张年代更早的纸张,上面画着几幅互有关联的素描:一群人坐在桌子旁边,有一人单独坐在桌子前,双手托着脑袋,还有一个人是耶稣,手指指向那个碟子。” 喇嘛近臣:“这些构图是啥意思?” 偌尔曼:“我来告诉你。这些素描并不是为了《最后的晚餐》所作的习作,因为画中只有五个人,坐在桌旁聊天打发时间,他们并不是耶稣的门徒。” 喇嘛王:“不是耶稣的门徒,为何出现在画中,难道另有原因?” 纪蒲泰:“据后人推想,当时达·芬奇也许看到了什么,引起他的联想。画中的场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