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七章、第三节 两幅画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第三节 两幅画作 (第4/7页)

出自己的意思,这记录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这幅画是达·芬奇独自完成的吗?它太费神思了!”

    偌尔曼:“这问题提得好。确实,《最后的晚餐》并不是列奥纳多一个人的功劳,他手下还有一帮助手。”

    喇嘛王:“这些人是谁?是从哪里得到的资料?”

    偌尔曼:“在《大西洋抄本》的两页纸上,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名字:9月8日,约蒂提来了,一个月4达克特。10月17日,贝内代托到来,一个月4达克特。这两个人的名字清楚地记在纸上。”

    喇嘛王:“啊,参加此项工作的人是拿工钱的。是吗?4达克特是何意?”

    偌尔曼:“4达克特是列奥纳多向他们索要的膳食费和住宿费。除了这些费用,作为助手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他们还可以赚一些收入。”

    喇嘛王:“是啊,画家是要吃饭的,他也有一家老小,需要钱啊!”

    纪蒲泰:“1496年夏天,列奥纳多在绘制《最后的晚餐》的同时,还承担了装饰贝娅特丽丝公爵夫人,在斯福尔扎宫殿的房间的工作。”

    喇嘛王:“啊,那么说,画家还兼任有别的工作,才能维持全家的生活?”

    偌尔曼:“大王说得很准确。为此,他曾在信中向卢多维科抱怨,他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分神参与到不太重要的事务中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列奥纳多绘制《最后的晚餐》时,承受着巨大的创作压力。”

    喇嘛王:“只有历经磨难,才能取得真经。这就是世上成功的真情!那他是否得到回音?”

    纪蒲泰:“1497年夏天,列奥纳多还在忙于绘制《最后的晚餐。1497年6月29日,卢多维科给他的秘书写了封信,信中他说希望‘那个佛罗伦萨人列奥纳多能尽快完成他在修道院餐厅的工作’,然后他就能够‘参与到餐厅另一面墙上的工作中了’。或许公爵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喇嘛王:“这就是画家当时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也真的太不容易了!”

    偌尔曼:“尽管如此,列奥纳多在颜料的使用上,还做出了创新之举。”

    喇嘛王:“在画画的颜料上有创新之举,还很了不起!他是怎样做的呢?”

    偌尔曼:“他把油画颜料与蛋彩画颜料混合起来使用,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在新鲜的灰泥上涂抹颜料的画法。借助这种新的画法,他可以慢慢地创作,不满意还可以重画。不过,这种画法显然不太适合用于绘制壁画。”

    喇嘛王:“那为啥?这种新画法有不妥的地方吗?”

    偌尔曼:“这种画的缺点马上就暴露出来了:颜料已经开始剥落。列奥纳多还在世的时候,这幅壁画的表面就已经开始恶化。”

    喇嘛王:“那这幅壁画怎样保存到今呀?”

    偌尔曼:“这也是出现大范围和强制性修复的原因。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修复工作是在18世纪早期,但很可能之前就已经一过修复活动了。”

    喇嘛王:“能修复就好!这样才能使这幅画保存下去了?”

    纪蒲泰:“不过,要我说,这幅画与生俱来的脆弱,现在似乎成为其魅力的一部分。在当时仅仅几十年之内,这幅画就化成了‘一团污迹’。还有更不幸的遭遇,19世纪早期,它曾遭拿破仑士兵的故意破坏。”

    喇嘛王:“啊,圣人自古多磨难,况且是一幅基督与门徒相聚的《最后的晚餐》壁画,能保留到今天实属不易呀!”

    偌尔曼:“能保留到现在真是奇迹,这得感谢上帝!”

    纪蒲泰:“修复后的《最后的晚餐》,虽然比较接近五百多年前达·芬奇和他的助手,画在那面墙壁上的那幅画。不过,修复后的画虽然与原作接近,但也只是部分接近,原作的表面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保留下来。”

    喇嘛王:“那也许是达·芬奇创作的灵魂,不想见后人?才消失在冥冥之中,让后人引起无限猜想。”

    偌尔曼:“正如大王所想,这幅画像鬼魂一样,附着在餐厅的那面墙上,残缺不全却重新赋予作品,令人着迷的表情和姿势。”

    纪蒲泰:“是的。画面简单却令人信服的细节:只有半杯葡萄酒,桌布上的细丝织法,情绪激动的圣彼得手中,紧握着的那把凶器一般的刀。都保留画法的精妙绝伦的创作手法,令后人感叹呀!”

    喇嘛王:“《最后的晚餐》总算是讨论完啦!那不是还有一位是雕刻家,又是一位画家的人,他是谁呀?”

    纪蒲泰:“与达·芬奇同样有名的是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刻家、画家。),他的作品与古代作品是根本不同的。”

    喇嘛王:“有哪些不一样?”

    偌尔曼:“因为,古代作品遵循内在的和谐法则,显得宁静。它们是处于自己的永恒现状之中。而不同的是,在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中,则总是具有一种强大的动力,使它们永远处于一种不平静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永远处于一种创造的状态。”

    喇嘛王:“意大利,我感兴趣。可米开朗琪罗是个怎样的人呢?你可否稍讲一下他的出身经历?”

    偌尔曼:“那我就说说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不仅是著名的画家、雕刻家,而且还是意大利复兴昌盛时期的艺术大师,建筑师。罗马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和加必多利广场的建筑群等,都是他设计的。1475年,他生于佛罗伦萨,13岁学画。以后又学雕刻,他主要靠自学成功。”

    喇嘛王:“那他的什么画最有名?”

    偌尔曼:“大王提的问题也很有意思。不过,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得先给您讲一个故事。”

    喇嘛王:“好呀。我们正求之不得呢?”

    偌尔曼:“这故事发生在1503年。佛罗伦萨市的一位公爵,想请人画一幅油画,来表现古代佛罗伦萨人反抗巴比伦人入侵的情景。”

    喇嘛王:“啊,这可是一幅十分壮烈的战斗场景啊!那公爵请到人了吗?”

    偌尔曼:“公爵想,该请谁来画呢?他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请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进行创作,两恶各画一幅。”

    喇嘛王:“达·芬奇,这个名字更有意思。这二人比画,棋逢对手,究竟谁高谁低?”

    偌尔曼:“不错,米开朗琪罗对绘这幅画,心里很犹豫。他知道,达·芬奇是著名画家,已51岁了,经验丰富,画技出奇,负有盛名。自己与他比画,心里还没底呀。再说,达·芬奇创作过《最后晚餐》等名作,自己不一定能斗过。而且,他今年又刚完成了《蒙娜·尼莎》的肖像画,是个名闻遐迩的老画家。可自己才28岁呀,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呀!虽在艺术界初露头角,可毕竟名气没有达·芬奇大呀。”

    喇嘛王:“那他究竟接不接受呀?”

    偌尔曼:“他深切地知道,自己没有达·芬奇那么多的艺术实践啊。米开朗琪罗考虑再三,他想:就是画出来的作品,比不上达·芬奇的,也对自己是一种锻炼。这样可以互相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是一次很好的学西机会吗?”

    喇嘛王:“那么说,他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了?”

    偌尔曼:“他打定了主意,决定接下这个任务。于是,他就酝酿情绪,准备构思。但困难马上来了,在他眼前的拦路虎是:古代佛罗伦萨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如何战胜凶猛的侵略者巴比伦人的呢?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场面,来反映他们的英雄气概呢?这可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喇嘛王:“这个问题不解决,画出来的画面就没有艺术感染力?更谈不上震撼了?”

    偌尔曼:“看样子,大王对绘画是颇有研究啊!不错,正如您说,米开朗琪罗苦思冥想,不知从何下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