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第三节 两幅画作 (第5/7页)
喇嘛王:“看来,这得要从了解历史着手啊。不了解历史,就不能创作出好东西。” 偌尔曼:“大王英明啊,一句话点到要害。真如您说的,他考虑了很久,决定先从了解有关史实入手,还原熟悉当时历史生活,再进行创作。” 喇嘛首相:“他是这样做的嘛?” 偌尔曼:“他费尽力气,寻找这段历史书籍,又查阅了大量的笔记资料。为增加历史的感性认识,他走遍了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又对古战场的地形画了速写。” 喇嘛王:“速写?画画怎么成了速写?那是什么意思?” 偌尔曼:“速写就是迅速地把所看到的东西,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喇嘛王:“原来如此。是我不懂的。” 偌尔曼:“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对所要表现的那场反侵略战争胸有成竹。结果,他作图时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喇嘛王:“你是说,那幅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就这样完成了!” 偌尔曼:“这件事,蒲泰也知道,也得让他介绍介绍。” 喇嘛王:“那好呀。我听听另一种说法,也好让大家判断呀?” 纪蒲泰:“看看,这家伙又赶鸭子上架了。好,我答应下来吧。” 扎布:“那你就赶快说说呀,连我着愚老头也等不及啦。” 纪蒲泰:“那好吧。就在米开朗琪罗完成作品的同时,二者时间相差无几。达·芬奇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他俩分别将自己所画的油画,送交公爵。” 喇嘛王:“这下就有戏看了。这叫强中更有强中手,但不知谁画的好?” 喇嘛众臣:“是啊。两人比比高低,这戏肯定有人评比。” 纪蒲泰:“那公爵是给他们二人出了难题,一个题材,让两人同是创作,这后果可想而知。这件事在佛罗伦萨也不多见。在未鉴赏之前,不少画家都认为,达·芬奇一定画得好,画技会比米开朗琪罗画得高超。人们是多么想亲眼观赏一下,比较比较啊!” 喇嘛首相:“那如何是好?他们的画出展了吗?” 纪蒲泰:“这可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啊!公爵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将两幅画同时展出,请大家来评论。” 喇嘛近臣:“那结果怎样呀?说了我也好记下。” 纪蒲泰:“受邀的画家们,都来到公爵官邸。他们饶有兴趣地观赏了那两幅画。” 外交大臣:“那画家们都发表了什么评论呀?” 喇嘛王:“大家都仔细听吧,不要打断他的话。” 纪蒲泰:“一位画家,看了米开朗琪罗的画,惊叹地说:‘啊,多么巧妙的构思!’。另一位画家称赞说:‘不仅构思精巧,而且画技绝伦,画面表现得非常准确、深刻、逼真,真是出乎意料!’。大家议论纷纷,连连称绝,赞叹不已。” 喇嘛王:“那他都画了什么,竟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扎布:“那画肯定了不起!就连我这老粗也听出了其中的意思。” 喇嘛众臣:“我们可都想听听,他是怎样画出那主题?” 纪蒲泰:“的确,这画让整个佛罗伦萨沸腾了。画面上表现了米开朗琪罗非常高超的艺术才能。” 喇嘛王:“这我们不懂。你就说说,他是怎样画出那幅画的?” 纪蒲泰:“他所绘的画,并没有直接描画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画了一群在自己国土上,一条河里洗澡的佛罗伦萨士兵。” 喇嘛王:“这让我有些吃惊,洗澡的士兵,怎能打仗?他作这画是何想?” 纪蒲泰:“您听我讲。士兵们突然听到军号声,知道是巴比伦人来袭击。他们迫不及待,马上从河里跳上岸来。迅速披上军衣,拿起武器,准备迎战。” 喇嘛王:“啊。这真是一个好画面!再没有比这精彩绝伦的啦。好画,好画!佛罗伦萨有这样的画,真不愧出自大画家之手啊!” 喇嘛众臣:“那他们就没有看达·芬奇的画?” 纪蒲泰:“那还能少了呀。下面还是请偌尔曼说一下吧。因为,有些地方他比我还清楚呀。” 喇嘛王:“法国小伙,那你就说说?” 偌尔曼:“画家们也不是等闲之辈。看过米开朗琪罗的画后,他们又仔细地观赏了达·芬奇的那幅画。” 喇嘛近臣:“那他们怎样评论呀?我可等着笔记呀。” 偌尔曼:“一位著名画家首先开话:‘芬奇先生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真可说是完美无缺,遗憾的是……’他评论到这里,没再说下去。而另一位画家接着说:‘此画虽完美无缺,但,不足的是对我们祖先精神气质的刻划?’。他指着画说;‘你们看,战斗的场景非常壮观。但我们的战士似乎发了狂,仿佛处于惧怕和恐惧之中?’。” 喇嘛王:“那佛罗伦萨人又是怎样看待这幅作品的呢?” 偌尔曼:“说实在的,达·芬奇创作的这幅画并不算成功,更引起不了轰动。它使不少画家感到失望,甚至不满。有的还尖锐地指出:这不是对光荣的佛罗伦萨战士的歌颂,而是侮辱。” 喇嘛王:“这对著名画家,言辞是不是有些过激?” 纪蒲泰:“的确。不过,对比米开朗琪罗那幅画,让人更觉得这位青年人非常了不起。人们也深切地感到,即使象达·芬奇,这样享有盛名的画家,只要不研究历史,观察生活,体验过去,在创作上也会遭到失败。”
喇嘛王:“人无完人,岂能无错。再精明的好猎手也有失手的时候,更不用说是画家,再著名的好画手也有失算的时候,这些都在所难免。你说,那米开朗琪罗还有那些惊之作?” 喇嘛众臣:“这个小伙,快给我们说说?” 扎布:“别光顾你们,我听听也不多。” 纪蒲泰:“米开朗琪罗最喜欢刻画人像,而且,很早以前,他就把人作为他创作的唯一对象。” 喇嘛王:‘这怎么讲?“ 纪蒲泰:“因为,他青年时代,意大利在挖掘土方时,发现了古罗马的喜多废墟。其中埋着古希腊的不少艺术雕刻人像。使当时的人们大为震惊。米开朗琪罗看到以后,想到:原来古希腊还有这样美好的艺术作品!从此,他立志复兴古希腊的文艺,在现实生活中恢复人的尊严。把人体的健美形象刻画出来,来对抗中世纪否定rou体的神权思想。《大卫》像,就是他的成名之作。” 喇嘛王:“那是什么样的作品,让他一举成名?” 纪蒲泰:“那是大理石雕刻作品,高5.3米。” 喇嘛王:“大卫是何人?让米开朗琪罗这样用心?” 纪蒲泰:“大卫原是《圣经》中的一个儿童。可是,米开朗琪罗却一反宗教传统,把他雕成青年。” 喇嘛王:“他把那青年雕得怎么样?” 纪蒲泰:“他将那青年雕刻得生动形象,全身健壮有力的肌rou,象征着勇气和力量。迥迥发光的眼神,象征着克敌制胜的决心。” 偌尔曼:“这正是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形象。” 喇嘛王:“那他是怎样完成的呢?” 偌尔曼:“为了雕刻这座人像,他整整花了三年时间。直到他为公爵画油画那年才完成。《大为》像,雕刻得完美极了,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喇嘛王:“那像现在何处?” 偌尔曼:“《大卫》像作品,完成的第二年,佛罗伦萨的大艺术家委员会,决定把它树立在一座宫殿前面,作为保卫这个城市的英雄象征。” 喇嘛王:“那米开朗琪罗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偌尔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