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一章、第二节 郑和西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第二节 郑和西航 (第1/2页)

    喇嘛王:“啊,地球原来是这个由头!可中国不是也有航海家吗?他们航海是个什么说法?”

    纪蒲泰:“我知道大王的想法,指的是郑和下西洋。”

    喇嘛王:“我正是这样想,郑和这人我听说过,但不知他下西洋的详细经过?”

    纪蒲泰:“在人类航海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规模空前的的壮举,他的航海行动很了不起,而且早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航海探险,就连大航海时代最大的探险规模都不足以与之相比。这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所取得的促进亚非各国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交流的历是成就与意义,也与西方国家的疯狂掠夺和屠杀迥然不同。这个壮举,就是世界历史中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喇嘛王:“那郑和七下西洋,搞出了啥名堂?为什么没有大发现?”

    纪蒲泰:“郑和下西洋,第一此出使西洋时,共有200余艘船,光是被称为宝船的大船,就有62艘。这种船长44丈,宽18丈,可谓‘体势巍然,巨无与敌’(明巩珍语)。其余还有专司供送官物的马船,运载粮食补给的粮船。此外,还有护送之用的战船,蔚为壮观。中国那时的造船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

    喇嘛王:“我们中国人真行!郑和也算个大英雄。如果没有殷实的国力财力作后盾,要实现七下西洋的壮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纪蒲泰:“在航海史上,如此大规模远航的长途航行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明朝时期所谓的西洋,并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大西洋,而是指加里曼丹岛以西至东非沿岸的海域和地区。其中又以马六甲海峡为界而分为大西洋和小西洋。”

    喇嘛王:“那郑和都到过哪些国家呀?”

    纪蒲泰:“明朝所谓的大西洋就是印度洋,小西洋即南海西部。”

    喇嘛众臣:“啊,哥伦布往东,郑和却往西。但他们却不是一个目的。”

    纪蒲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方大航海时期的目的迥然不同。”

    喇嘛首相:“有何不同?”

    纪蒲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促使邻国之间的和平友好,督促其来朝进贡,宣扬国威,威慑海寇。而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各个国家,却是以开辟新航路,以发现、攫取、占有为目的。所以,郑和下西洋却没有大发现。”

    外交大臣:“啊,原来如此!”

    纪蒲泰:“现在,我回答大王的问题。郑和下西洋,经由南海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麦加一带,和赤道以南数百公里的非洲东海岸。前后共经历了30余个国家,包括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旧港、满刺加、暹罗、渤尼等国。”

    喇嘛王:“啊,他到过的国家可真多!我看过《明史》,据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扬帆……’。”

    偌尔曼:“大王对郑和可谓相当知情,我可是一窍不通,甘拜下风。”

    纪蒲泰:“啊,原来大王对明史一点儿也不陌生。”

    偌尔曼:“大王是在考问我们啊?”

    喇嘛王:“明史吗,也是略通,更没你们队长精通。”

    偌尔曼:“大王是谦虚呀。由此可知,1405年郑和在皇帝朱棣的授命下,与王景弘等人率士卒2。7万多人,出使西洋,并花了许多财力来造大船。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船队,哥伦布的船队,与此相比,真是望尘莫及啊!它承载着人类历史上最堂皇的壮举远航呀!”

    喇嘛王:“中国向来以****自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给自足。我想,当时的明王朝,没有必要去开辟新航路,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你们往下说吧。”

    纪蒲泰:“大王说的明王朝正是这个意思。当年郑和下西洋,也不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欧洲国家在黄金严重外流,香料极度匮乏,海上关税壁垒的阻碍下,各国政府没有办法获得经济来源,所以都积极支持远航事业。”

    偌尔曼:“在当时,这种动因当然是强大而持久的。最后,从地形上看,中国缺乏参与大发现的理想的自然条件。现在我想,在中国以东是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以当时的航程来看,西欧国家要到达美洲的话,只需要走中国到美洲的航程的三分之一远,就可以了。”

    喇嘛王:“所以说,郑和下西洋的行动也很伟大。二者之间,只不过是目的不同罢啦。不过,下面,还是让蒲泰说说,郑和都干了些啥?”

    纪蒲泰:“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曾遇到过许多棘手的事情。他第一此下西洋时,便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当时,他们经占城顺风南下,于永乐四年(1406)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那里为南洋要冲之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

    喇嘛众臣:“那么说爪哇是必经之路?”

    外交大臣:“这一路,究竟出了什么事,让郑和感到棘手,后又怎样妥善解决?”

    纪蒲泰:“当时,由于爪哇国中东、西王产生政治矛盾。郑和的使团人员,在入市之时被西王国人误杀,共有170人。”

    喇嘛首相:“出了这样的事,郑和还能忍?”

    纪蒲泰:“郑和因是出使大臣,他冷静地处理了这件事,强忍悲愤,禀明皇上,不能逞强,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此事件,以德抱怨,使爪哇西王感恩戴德,恭顺朝廷,年年进贡。在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站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建立了一个象征中古人民世代友好的纪念碑,其文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后来,郑和每次下西洋,都以那里为中转站,从此,两国关系良好。”

    喇嘛众臣:“你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

    偌尔曼:“是啊。我也是知道个皮毛。这真是个强大的明朝,当中国人的庞大舰队,浩浩荡荡地杨帆印度洋的时候,西欧人的船只,还只是在地中海区域打转,没离开家门前。可叹,可叹!”

    喇嘛王:“那就是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15世纪以前的整个东亚地区,已经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盛产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而西欧人却一直被称为‘蛮族’,扮演着次要角色。”

    纪蒲泰:“可以这么理解。”

    偌尔曼:“不错,落后使西欧人奋起直追。在15世纪之后,一个历史的发展契机,却使他们一跃而起,走在文明世界的前列。”

    纪蒲泰:“是啊。文明就是在不断进步与落后中产生。对欧洲人来说,这种关系到国家存亡与发展的巨大力量,扭转了世界文明的航向。”

    喇嘛王:“这不能不让人令作它想!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们漂洋过海如此之大的力量呢?”

    偌尔曼:“那就是:对黄金、香料、丝绸、瓷器等财富诱惑的渴望。这个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