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二章、第二节 古埃及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第二节 古埃及人 (第1/5页)

    偌尔曼:“五千年前,埃及人环视世界,在他们的周围,只看见右边和左边是利比亚山脉的石头和阿拉伯沙漠。中间流着尼罗河。”

    喇嘛王:“那他们对这些地理环境,是怎样理解的呢?”

    偌尔曼:“他们以为,这间狭窄的屋子里,就装着整个世界。”

    喇嘛王:“那他们又是怎样看待周围的世界呢?”

    偌尔曼:“在他们眼中,尼罗河穿过沙漠,前面是黑魆魆的可怕深渊。后面是险滩和激流——那是地狱,尼罗河水,就是从那里升到地面上来的。在这一切的上面,安着浅蓝色的天穹,好象是支在山岳的墙壁上似的。”

    喇嘛王:“啊,固步自封的埃及人,那是可能还处在文化的初萌之中,才会看待这种事情。”

    纪蒲泰:“虽然有着几千年文明。但埃及人把自己的河称做‘河’,把自己称做‘人’。”

    喇嘛首相:“莫非在他们心中,就仿佛世界上再没有第二条河,也没有别的人了?”

    纪蒲泰:“问得好。埃及人甚至认为,他们的近邻——贝都英人也不是人,而是魔鬼阿波比的儿子。”

    喇嘛众臣:“那贝都英人居住在哪里?贝都英是指的什么?”

    纪蒲泰:“贝都英人指的是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沙漠地区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贝都英’在阿拉伯语里,意思是‘住帐篷的游牧民。’。所以,他们是埃及人的近邻。”

    外交大臣:“既然埃及人认为他们不是人,那他们怎样对待这些人?”

    偌尔曼:“他们以为别的地方的人都不是人。他们把俘虏杀死。战士把砍下来的敌人的手带给首领,领取奖赏。”

    喇嘛王:“那他们的认识和做法有些荒唐!才打仗杀人领赏?”

    偌尔曼:“或许古埃及人就那样。那时,埃及人在齐腰深的水里干活,人手不够。于是,给俘虏留下手,好让俘虏用手给他们干活。”

    扎布:“啊,所以俘虏才有机会活!”

    纪蒲泰:“是啊。那些俘虏拖着沉重的步子,跟在埃及军队后面走着。他们被木棍赶着走,手被捆在一起——胳膊肘连着胳膊肘。埃及人认为,这都是别国人,是‘魔鬼的儿子’。”

    喇嘛王:“那埃及人不认为他们是人?可怎样称呼他们?”

    偌尔曼:“那时候,还没有‘奴隶’这个词儿。所以,埃及人把俘虏称做‘活的被打死的人’。”

    纪蒲泰:“在埃及人眼中,黒色被认为是好颜色,因为埃及土地的颜色是黑的。红色被认为是坏颜色,因为在那红色的土地——沙漠里居住着别的种族的人。”

    喇嘛王:“他们为什么敌视其他种族的人?”

    偌尔曼:“埃及人说,别的地方的人是可怜的、卑贱的人。太阳神赖神厌恶他们。(赖神是古埃及人的太阳神。在埃及神话中,说赖神是宇宙、人和神的创造者。)太阳放光不是为了别地方的人,而是为了埃及人。为了占有别地方的人的财产,打死他也算不得罪过。”

    喇嘛王:“啊,罪过,最过!埃及人竟然这么说?”

    纪蒲泰:“所以,那个词儿经常在庙宇和陵墓的墙壁上出现,让后来的人看见‘活的被打死的人’掘沟渠,筑堤坝。”

    喇嘛众臣:“那为了啥?”

    偌尔曼:“随着光阴的飞逝。带来礼物的尼罗河,送给人们的粮食越来越多了。但它并不是平白地带来这个‘礼物’的。俘虏和埃及人曾经出过力。他们掘沟渠,筑堤坝,粮食才丰收啦。他们把尼罗河的水,引到田里去,贮存起来防备旱灾。”

    喇嘛王:“他们丰收的结果,是俘虏和埃及人共同的成果!”

    纪蒲泰:“也可以这么说。埃及人的生活逐渐地改变着。奴隶制度代替了原始公社制度。”

    喇嘛王:“那就是说,从前曾经是所有的人共同的劳动,那是在千百个人之间分散开了。”

    偌尔曼:“与此同时,埃及人越来越经常地根别地方的人相遇了。”

    喇嘛首相:“这种事儿,你们怎会知道?”

    偌尔曼:“因为我看到,陵墓的墙壁上描绘着正在干活的农夫和手艺匠。”

    外交大臣:“那墙壁上绘的画面什么样?”

    偌尔曼:“那上面绘着陶工盘腿坐着,在用手旋转制陶器的旋盘。木匠在用手锯锯着木板。鞋匠坐在一只矮板凳上在编草鞋。锻冶匠在给熔矿炉鼓风,一会儿用这只脚,一会儿用那只脚踏着风箱。农夫用双绳的鞭子赶着犍牛,跟在犁后面走。”

    喇嘛王:“那是好一幅壮丽的生产劳动画面。令人赞叹!”

    纪蒲泰:“哪里有分工,哪里就有交易。因此,描绘在陵墓还庙宇的墙壁上的人们,不仅在干活,而且还在彼此交换着自己的产品。”

    扎布:“他们怎样交换呢?”

    纪蒲泰:“画面上显示,跪在自己筐前的渔夫,在用鱼向锻冶匠换一束钓鱼钩。农夫在用果子换一双草鞋。捕鸟的人在用一只装着鸟的笼子,换取做得很精致的珠子。”

    喇嘛王:“那说明,埃及人越来越经常走出自己的家门了。”

    偌尔曼:“不错。战神维普阿特——开路的先锋——带领着他们。埃及人需要奴隶。而奴隶只有打仗的时候才能获得。他们需要建筑房子用的雪松,需要制造斧子用的铜,需要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用的黄金和象牙。”

    喇嘛王:“那他们怎么才那得到呀?”

    偌尔曼:“那些用剑得不到的东西,埃及人就用粮食,工具和装饰品,去向邻居交换。”

    纪蒲泰:“从前,在埃及人的心幕中,世界的边缘简直近得很,但是埃及人几乎不敢出门,也不敢走到它的跟前去探险。大海在他们面前闪耀着蓝色,象一扇进入世界的敞开的大门。可是,他们甚至于认为,海也是无法逾越的墙壁,将他们封闭。”

    喇嘛王:“那埃及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封闭的意识?”

    偌尔曼:“因为祭司们说,海水里的盐是邪恶的海神嘴里吐出来的沫子,把它放在桌子上是有罪的。所以,埃及人好多世纪没有离开他们狭窄的‘房子’。”

    喇嘛王:“啊,原来如此!”

    纪蒲泰:“自从埃及人开始用物品去向邻居交换别的东西。他们才逐渐走出封闭的‘房子’,长了见识。”

    喇嘛王:“一个民族,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世界是广大的,只有交流,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偌尔曼:“在埃及的南方边境——在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