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二章、第五节 秦始皇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第五节 秦始皇陵 (第1/4页)

    喇嘛王:“啊,这样耗时费力的浩大工程,古埃及人真的能行?”

    偌尔曼:“是啊,古埃及人硬是把金字塔建成!一座金字塔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石块砌成,这得耗费多少时工?再说,用这样极其原始的工具采石,其工程之艰巨艰难可想而知!”

    此时,喇嘛们禁不住地问:“在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纪蒲泰:“据考古推测,它可能是,由古埃及千百万科学家、手工匠、农民、奴隶和其他劳动者,用他们的智慧与双手共同创造的。那时,全国最著名的科学家荟萃首都,进行勘探、设计。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大批民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

    喇嘛王:“我心中有一个疑问,修建胡夫金字塔用了多少人?”

    纪蒲泰:“胡夫金字塔堪称世界奇迹,虽然修了三十六年,但参加修陵的只有十万人。”

    喇嘛王:“好,我心中的疑问解除了。”

    偌尔曼:“大王对此还有什么疑问?”

    喇嘛王:“我们中国学者都知道,秦始皇修陵墓,前后历时经三十七年,用人七十二万,他们成年累月,日夜苦干。算起来,它比胡夫金字塔还多一年。再说,修建陵墓所用劳力,比古今中外历时上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劳力都要多。”

    纪蒲泰:“正如大王所说,秦始皇刚统一中国,就将陵墓的修建工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喇嘛王:“他的陵墓规摸扩大、项目增多,从全国各地征发了七十二万人前来修陵。世界上除了秦始皇,谁还能促成这样规模浩大的工程!”

    偌尔曼:“照大王所说,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修建胡夫金字塔所征用的十万人,比起秦始皇所用的劳力就少得多了。”

    喇嘛王:“这都是史籍上所记载的。可不是我夸大其词乱说的。”

    偌尔曼:“这么多修陵的人都在干什么?”

    喇嘛王:“据史书所说,这七十二万人的劳役大军,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内外,采用分班轮作方式工作。据说,公元前212年,又将修陵的一半劳动力,即三十六万人抽走。”

    偌尔曼:“将一半人抽走,去干什么?”

    喇嘛王:“去修阿房宫。”

    偌尔曼:“那秦始皇陵不修啦?”

    喇嘛王:“怎会呢?当安葬秦始皇时,又将修阿房宫的劳力调回。在短短的八个月内将陵内填上,将陵上的高大封土坟丘筑完。”

    偌尔曼:“中国古人还真不简单。但修陵的都是哪些人?这也是我心中的疑问。”

    喇嘛王:“你还是问问你身边的中国学者,他定会回答你的疑问。”

    纪蒲泰:“这段历史,我研究过。那七十二万修陵者,大致包括四类人:第一类人是刑徒。秦朝法律严酷,稍有不慎,就会身陷囹圄,罚作苦役,当然也包括社会罪犯在内。第二类人,称作‘人妈产子’。”

    偌尔曼:“什么是‘人妈产子’?这名字还有什么含意?”

    纪蒲泰:“是的,就是奴隶的子女。这些奴隶分为,官府奴隶和私人奴隶,地位低下。他们的子女同样受到歧视,被强迫到修陵工程中服苦役。”

    偌尔曼:“啊,原来是这样的!”

    纪蒲泰:“第三类人称为‘巨货’。”

    偌尔曼:“这又怎么说?”

    纪蒲泰:“这类人数最多,是秦始皇从全国各地统一征集来的修陵者,他们的劳动是有报酬的。第四累人是服徭役者。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各种工匠,身份是自由的。”

    偌尔曼:“这些人来自哪里?”

    纪蒲泰:“这些服徭役者,其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央官府的手工业工人,二是从各地郡县征发来的工人。”

    偌尔曼:“这些人是否按等级化分?”

    纪蒲泰:“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所以就有分工。中央官府的工人,都不是一般干杂活的人,而是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和技师。在他们的率领指挥下,有一批直接从事生产的普通工人。郡县征发来的工匠,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附近烧砖造瓦。各县的产品必须打上各县的印记,以便监督其质量。”

    偌尔曼:“啊,原来是这样!”

    喇嘛王:“喇嘛们和偌尔曼一样,都明白了中国还有一个秦始皇和修建皇陵的工匠。但修建金字塔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偌尔曼:“那些都是从埃及各地征调的民工和巧匠,从事金字塔的修建。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除工头和管理者外,庞大的劳动大军,由三部分人组成,并编成队、组,分别从事采石、修路、运输、施工、后勤等工作。”

    喇嘛王:“这些都是些什么人,都怎样管理他们呢?”

    偌尔曼:“这三部分人中,第一部分为技术工人,他们也算是自由人,干活领取薪水,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为普通民工,多半是农民;第三部分为奴隶、战俘、囚犯,他们由武装军队看守,干最重的体力活。”

    喇嘛王:“啊,原来是这样的。”

    纪蒲泰:“后经考古发现,在吉萨地区,挖掘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座古墓,墓壁上生动的绘画展现了金字塔工地的劳动景象。考古者断定,这些古墓便是金字塔建造者埋葬的地方。他们对一些尸骨检验的结果表明,有的脊柱变形,有的伤胳膊断腿,其寿命也仅40岁左右。”

    喇嘛王:“这证明,笨重的劳动使他们伤残,或过早丧命。唉,这都是由于建造金字塔所造成。”

    扎布:“是啊。这都是命。”

    喇嘛众臣:“这些伤残者,在那时也只能认命。”

    偌尔曼:“这种世界上浩大的工程,就是这些人建造成。金字塔虽然工程浩大,可大家已经知道啦。但秦始皇陵墓又是怎样建成的呢?我也很想知道呀。”

    喇嘛王:“秦始皇之所以要修建高大富丽的陵园,我看过古书,这与古代葬礼有很大的关系。远古时埋人,衣着极简单,人死后,葬礼也很简单,埋到野外,没有陵丘,也不种树,不留纪念碑。”

    喇嘛王:“据史书说,春秋末孔子在埋葬父母时,在墓上筑起四尺高的土丘。”

    喇嘛众臣:“那土丘就算陵墓吗?”

    喇嘛王:“孔子说,因为自己四处奔走怕回来时,找不到父母的墓地,才竖起了这么个标记,以便找到墓地。”

    纪蒲泰:“那是因为他没权没势,才筑了个简易的墓地。古时的帝王将相,可不一样。有的大得象山一样,墓上还种了树。帝王们则更讲究,把陵墓造的象都市一样宏大,还有石人石马,以及各种辟邪神兽,显示帝王的尊荣和权威。”

    喇嘛王:“我想由此,中国的陵墓制度,被纳如了政治制度范畴,历来的朝代形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

    偌尔曼:“这样重要的政治活动,你们可得给我讲清?因为中国帝王的丧葬过程,我可不懂。”

    纪蒲泰:“我就知道你是想了解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承了战国以来厚葬的风气,并把它大大发展、系统化,从而使秦始皇陵的规模和格局,成为定局,为以后帝王陵墓的蓝本,延续下去。”

    偌尔曼:“那是怎样的规模?”

    纪蒲泰:“在中国,秦始皇陵的范围很大。据考古探测,有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

    偌尔曼:“这种皇陵的规模在世界上可无人匹敌!那它格局是怎样的呢?”

    纪蒲泰:“要说皇陵的范围,在高大的封土外围,用夯土筑起内外两重城墙,呈南北向的长方形。通过测量,内外城墙周长,分别为三千八百七十米,和六千二百一十米。”

    偌尔曼:“这是真实的数字?了不起!”

    纪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