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三章、第三节 各色人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第三节 各色人种 (第4/7页)

历史?”

    纪蒲泰:“此后,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殷商甲骨文学者郭沫若,和董作宾也相信殷人东渡。”

    喇嘛王:“我相信,虽然殷人东渡,无从查起,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偌尔曼:“看样子,大王心里还是有数的。”

    喇嘛王:“我也想说说,因为我读过史料,有些事儿,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史料载,殷商末年,帝辛(殷纣王)致力开辟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约公元前1045年,殷历正月间,帝辛由山东回殷都朝歌过年。早子日,周武王率军渡孟津,与帝辛大战于牧野。纣王帝辛兵败,鹿台****。”

    偌尔曼:“看样子,那帝辛也是杀身成仁之人?”

    纪蒲泰:“我也知道这段历史。当时,帝辛的精锐部队因远征留在东夷,殷商灭国之后,留驻东夷的十万精兵,由能征善战的将军攸喜统领。谁知,却从此杳无踪迹,史无所载,传无所闻,成为千古之谜。”

    偌尔曼:“那这段历史,谁能揭穿谜底?”

    喇嘛王:“我们只能讨论下去。由于恰在殷商灭国之际,攸喜率领的殷军失踪之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却突然兴起了带有强烈殷商文化色彩的奥尔梅克文明。”

    偌尔曼:“大王怎会知道这些事情?”

    喇嘛王:“殷商的历史,我还是知道的,但奥尔梅克文明的事情,还是洛克告所我的。”

    偌尔曼:“蒲泰还有什么,能告诉我们的?”

    纪蒲泰:“关于这段历史,还是有人研究的。据王大有等著《中华祖先拓荒美洲》记述:郭沫若曾说过,今天中国的东部沿海是帝辛开辟的。当时,周武王由西边进来了。于是,殷军没有退路,就只有东渡。”

    喇嘛王:“极有可能。攸喜是唯一领导殷人东迁,及东迁东渡的可能者?”

    偌尔曼:“那蒲泰的意见呢?”

    纪蒲泰:“我也是据史料猜测。首先,殷人东渡的必要性极为可信。因为,殷商灭国之际,留在东夷的殷军民,不愿意做亡国的奴隶。因此决定东渡。”

    偌尔曼:“那你可否将他们东渡的事情,叙述叙述?”

    纪蒲泰:“据传,殷人习尚迁移。”

    偌尔曼:“那你得说出道理?”

    纪蒲泰:“殷商之际,军队尚以氏族部落的建制形式为主,而氏族部落则惯于迁徙。”

    偌尔曼:“说出你的依据?”

    纪蒲泰:“根据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考证,殷族部落起源于易水流域,到殷的祖先‘季’的时代,亦即正史的‘夏少康’的时代,殷族部落始向东南渤海湾一带移徙。”

    偌尔曼:“大王,他说的是否有理?”

    喇嘛王:“我只能据史料,作以介绍。殷族之迁徙,自由其道理。但迁徙即非整族出动,亦非全部南徙。其中就有一部分,始终停留于河北。”

    偌尔曼:“那一部分去了哪里?”

    喇嘛王:“另一部分则沿海而北,即后来甲骨文中之‘箕方’等。”

    纪蒲泰:“有学者认为这一支,后来就分化为肃慎(即女真)、高句丽(即朝鲜)等等。”

    喇嘛众臣:“世上真的会有这样的事情?”

    喇嘛王:“这种事情,并非空xue来风,史料有迹可寻。《诗经商颂》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喇嘛首相:“大王,那相士是谁?”

    喇嘛王:“相士是殷族又一祖先。”

    纪蒲泰:“对,那我就说一下翦伯赞,他认为:‘商颂’明言。‘有截’在‘海外’,可以断定,在相士时,辽东半岛或朝鲜半岛,一定有一个‘有截’的氏族。”

    喇嘛王:“《商颂》又云:‘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证明‘有截’与殷族有亲近的血缘关系。还有,周武王灭商后,封箕子于朝鲜。由于殷商被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击溃,殷族人还在继续向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迁徙。”

    偌尔曼:“大王说得似乎有理,但不知殷人的最后目的地在哪里?”

    喇嘛王:“我也是据史书所载,才这样说的。其余之事,蒲泰可能有所知,是否让他回答你?”

    偌尔曼:“好的,我就依您。”

    纪蒲泰:“如说此事,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很早就被殷人先民开拓了。”

    喇嘛王:“对此,我也有点疑虑。那么殷商灭国之际,箕子‘辟地朝鲜’,殷族一部分退回辽东半岛,或朝鲜半岛的老家。可为什么攸候喜将军的十万殷军民,不能东迁呢?”

    纪蒲泰:“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攸候喜所率军民留驻东夷的地点看,正处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

    偌尔曼:“那是说,他们想回老家,也只有隔海相望。悠悠思念,望洋兴叹了。”

    纪蒲泰:“我们也只能这样猜想。由于河南已被周军所占,由陆路向北再向东已不可能。所以,殷军民夺海东渡是很自然的事。”

    喇嘛王:“由此,可以说,‘殷人东渡’的目的地,一定是‘海外有截’,也即辽东、朝鲜的殷族老家。我想,十多万军民放舟入海,被风暴卷入海流抑或迷失方向,随波逐流的舟船肯定不在少数。”

    纪蒲泰:“不错,照大王所说的,就如同13世纪,忽必烈征伐日本的元朝水师被台风所袭,一些船舰随黑潮海流漂至北美洲夏洛特皇后群岛一样。那些殷人驾驶的舟船,一直向东,向东,最终到达了美洲。”

    偌尔曼:“啊,这才是北美土著人的缘由!源头?”

    纪蒲泰:“所以说,3000年前,位于山东半岛的殷军民失踪一事,与中美洲同时期的具有浓烈的商殷文化特征的奥尔梅克文明的突然兴起,二者之间可能有着某种联系。”

    偌尔曼:“啊,经你指点迷津,这时我才想起,墨西哥博物馆里,陈列的奥尔梅克人的陶质头像,与中国华北人简直毫无二致。”

    纪蒲泰:“信不信由你。我还可以再举几个实例,将美洲古文明与商殷文化作一比较。”

    喇嘛众臣:“快说出来,好让我们知道。”

    纪蒲泰:“众所周知,墨西哥的‘金字塔’是很有名的。不过,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不同,却与中国覆壮的陵墓外型完全一致。”

    偌尔曼:“那还有那些证据,能说明这些问题?”

    纪蒲泰:“再如,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16尊翡翠雕像,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

    喇嘛王:“真有此事,也不为怪!这种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尚的习俗。《晏子春秋》就有‘汤,长头而寡发’的记载。”

    纪蒲泰:“大王此语,也验证了那些翡翠雕像的出处。雕像后立着六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

    偌尔曼:“那是否有人据此说出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据王大有等人考证,认为这些玉圭板上的字迹,刻的是殷人先祖的名号。”

    喇嘛王:“那么说,在祭祀中心出土的这些雕像和玉圭,当是表示祭祀的形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