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第6/7页)
帽子。围巾从颈部垂下缠绕着臂部,长而红的脸,鬈发、浓眉,黑而密的胡须,盘腿坐于绣墩之上。在这个形象下面,还绘有一个三头魔王。从整个佛像的形态、长相和装束看来,这幅像完全属于波斯风度。” 喇嘛王:“我心中有些糊涂!佛像怎会出现波斯风度?” 纪蒲泰:“这真有些因素。十五年后,斯坦因在第三次考察我国西北之后,曾到伊朗进行考察。他在伊朗东南部锡斯坦省的科伊卡瓦哲小山古代遗址中,找到一幅壁画。这幅壁画中,有七世纪著名的波斯史诗的主人公罗斯坦。” 喇嘛王:“罗斯坦是何许人物?” 纪蒲泰:“这个人物,在古代波斯人中很有影响。他被描写得十分英雄强悍,法力无边,曾战胜群魔,并使之为其效劳,是波斯人十分尊敬的神话英雄。而伊朗遗址中的这个罗斯坦,竟与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发现的,这位波斯菩萨的装束、形态相近。” 喇嘛王:“我终于明白了。显然正是这位波斯神话英雄,在波斯受到普遍尊敬的时期,也被画家搬到了七、八世纪的于阗佛教寺院中,并被赋予佛的形象。” 喇嘛众臣:“大王的知识真广!” 喇嘛王:“莫讲,莫讲。让二位讲?” 纪蒲泰:“版画中那个三头魔王的形象,也很清楚,就是被罗斯坦征服的群魔。这幅版画生动地表明,唐代我国与波斯和其他地区确有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不仅有大量文字记载,而且得到实物的证明。” 喇嘛王:“这个斯坦因还真行。竟发现了这些珍贵的版画,也真不简单呀?但我也听到过,他曾窃走过不少我国文物?流失到国外,什么时候能要回来呀?” 偌尔曼:“不错,但中国还未有文物保护法,至少目前还无法归还中国。” 喇嘛王:“那你们就说说,他都窃走了些什么?” 纪蒲泰:“这得等中国强大了之后,我们再要回吧!现在只能说他发现了什么。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斯坦因还发现一些大量的古文书。他在一些遗址的沙迹堆的底层,发现了长条单页的纸质写本,还有捆成小捆的纸片。斯坦因靠他丰富的文字知识,很快就认出其中有印度婆罗谜字母写的,也有古印度梵文佛经,另外,还有一种他不认识的文字。以后研究者称这种文字为和阗语文字。” 偌尔曼:“有人认为它属于一种伊兰语,而称之为东伊兰语,也有人认为它与贵霜语言类似。” 纪蒲泰:“在发现的古文书中,最大量的当然还是用汉文写的各种文书。” 喇嘛王:“这些古文书写的什么用途?” 纪蒲泰:“汉文书主要是一些借款,还款的字据,以及当地官吏的呈文等等。” 喇嘛王:“还有什么内容?” 纪蒲泰:“从这些文书上看到,这个地区遗址中的一座寺院名为护国寺,寺中的几位僧人还是高利贷者,其中一汉族人的名字。而借债者的名字,多为当地少数民族。这些文书大部分写一年代,其中自建中二年(781年)到真元七年(791年)大等。” 喇嘛王:“从这些文书的发现,更足以证明,这个遗址至少至八世纪后期,仍然是一片人烟稠密的城镇。可这个遗址当时为什么会废弃呢?” 偌尔曼:“从地理气候变化的历史角度上分析,大多数欧洲学者一般主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代居民遗址,大多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的突变所造成的悲剧。” 喇嘛王:“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偌尔曼:“因此,斯坦因几次到达那里,也都一直在考察这个问题。” 喇嘛王:“他是否取得了成绩?” 偌尔曼:“他发现此地之所以能建立城镇,供人们居住,全靠有完整的灌溉系统。他发现丹丹乌里克遗址的灌溉支渠整齐而密集。” 纪蒲泰:“有道理。很显然,这么多修筑在沙漠中的灌溉渠道,需要有经常而严密的管理制度。一旦管理松弛还混乱,那里的居民只有南迁,这就是这个遗址被废弃的原因。” 喇嘛王:“是啊。古时若没有水,居民们只好迁徙了。那么这种情况,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偌尔曼:“斯坦因认为,就是在他发现的文书上所载最后年代的那个时期。” 纪蒲泰:“这个推测是一一定道理的。斯坦因发现的文书上的年代,最迟是唐朝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这一年,在西域确实发生有一件重大事件。” 喇嘛王:“那里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呀?” 纪蒲泰:“在此我需要说说,不对的地方,可以反驳。” 喇嘛王:“讲点历史知识,但说无妨,只要正确,我们也无话可说。” 纪蒲泰:“我国吐蕃在七世纪强大以来,利用安史之乱的机会,势力向北推进,占据河西一带。切断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与朝廷的联系。但西域官员仍通过蒙古的交通线,与唐政府保持联系,并坚守西域各地。” 喇嘛王:“那些官员是否能坚持到底?” 纪蒲泰:“到贞元七年,吐蕃大兵进攻北庭(今吉木萨尔),进攻北疆、北庭都护扬袭古又被杀。因此,安西都护也与唐朝政府失去联系,南疆各地遂陷于混乱之中。” 喇嘛王:“我一听,终于弄清,在这种情况下,丹丹乌里克一带行政管理混乱,官员逃走,灌溉系统无人管理,最后使那里的居民南迁他处。而那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城镇,逐渐沦为沙海。这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罪过,罪过!可丹丹乌里克遗址,是古代的什么地方呢?” 纪蒲泰:“唐代,那里属于于阗国。斯坦因曾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以南六十公里处,发现一个叫乌曾塔他的遗址。据斯坦因考证,似为《大唐西域记》所说之媲摩,丹丹乌里克同媲摩的废弃,都由于同样的原因,即这些突出(于沙漠中)的居住地方,不能维持有效的灌溉。” 喇嘛王:“这还是因人害造成的破坏!在此之后,斯坦因又去了哪里?” 偌尔曼:“1901年,斯坦因又到了尼雅遗址。” 喇嘛近臣:“它在哪里?好让我记下去。” 如尔曼:“那个遗址,在尼雅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位于民丰以北一百多公里处。斯坦因横越沙漠东行,三天后到达克里雅河,然后溯克里雅河南行,到达于阗。在克里雅斯坦因听说,在尼雅以北沙漠中的大麻札不远处,一埋于沙漠中的古代房屋,于阗和尼雅当地的老百姓,经常前往寻宝。这让斯坦因高兴得不得了。于是,机会来了。斯坦因还从当地居民中得到,从那里取来的两块木板,木板上写有佉卢文字。这使斯坦因极为兴奋,他决计立即亲自考察。” 喇嘛众臣:“那他都发现了些什么?” 纪蒲泰:“他带领考察队,从民丰沿尼雅河北行三日,到达大麻札。” 喇嘛首相:“大麻札是何意?” 纪蒲泰:“‘麻札’是圣地之意。” 喇嘛王:“它出自何处?” 纪蒲泰:“传说‘伊玛目’(原意为‘领袖’,******教中为教长、宗教首领之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