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第7/7页)

札法沙狄克马萨埋葬于此,被当地群众尊为圣地。所以,经常有礼拜者来此朝拜。”

    喇嘛王:“它在哪里?”

    纪蒲泰:“尼雅遗址就在大麻札以北十多公里处。斯坦因很容易地找到了,大量写有文字的木片,在有的房间中,佉卢文木片一堆一堆、一捆一捆地堆放在墙角,更多的则散埋在沙土中。”

    喇嘛王:“那些木片上的字,是否还能看清?”

    偌尔曼:“万幸。那些木片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保存很好。”

    喇嘛王:“这就好。文物总算保存下来了!可那文字都写了些什么?有价值吗?”

    偌尔曼:“佉卢文又称佉卢虱底,或驴唇体文,属塞姆(闪)语系的阿拉米文系。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字体,用来表达古代印度俗语。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前二世纪),盛行于古代印度西北部,及阿富汗一带。公元四、五世纪因受梵文排挤,逐渐绝迹。”

    喇嘛王:“这些文字,我虽不太熟悉,但据我所知,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虽有一些佉卢文的铭文,但数量很少。另外,这种文字自右向左读。由于字体过于弯曲,发音和语意均无定准。因此,识别十分困难。”

    喇嘛众臣:“大王真是高见!连这些稀少古怪而神秘的文字,您都能说出自己的意见。”

    喇嘛王:“莫赞,莫赞。我认识得很肤浅,不值一谈,还是听听二位的识见,以便让咱们开开眼界。”

    纪蒲泰:“斯坦因在到我国西北探险前,在印度曾对佉卢文进行过研究。那时,他在我国西北发现这个早已绝迹了的文字,真是喜出望外,震惊不已,庆幸自己的福气。从在尼雅以及后来在安得悦、楼兰等地的发现来看:由于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公元前后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的这段时间内,佉卢文曾经成为我国西域东南部一带的通用文字。”

    喇嘛王:“斯坦因把这些佉卢文都带到了哪里,进行研究?”

    偌尔曼:“或许那是上帝的恩赐!才让他发现这些震惊世界的东西。斯坦因把从中国窃去的佉卢文,交由英国剑桥大学马拉普逊教授、巴黎的塞纳先生等人,共同研究解释,并将原文编辑成册,于1902—1928年陆续出版,后又由贝罗将其译成英文,准备出版。”

    喇嘛王:“斯坦因这家伙真是敢为人先!但不知他在探险发掘中,获得了多少佉卢文木片?”

    纪蒲泰:“斯坦因两次在尼雅遗址,发掘出数量庞大的佉卢文木片。其中有长方形的,最长的达三米。而更多的则是楔形木片,长自十八公分至三十八公分不等。而且每两块紧缚一起,下面一片写有文字,上面那片盖在有文字的那个面之上。有时下面一片写不完,上面一片靠里的一面也有文字。”

    喇嘛王:“那这些楔形木片也真有趣,但不知两块紧缚一起,是何意?”

    纪蒲泰:“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些问题。上面木片外部刻有几条凹形槽,便于绳索捆缚,有些木片在发现时,仍捆在一起。在绳子上还粘有封泥,封泥上印有印章和其他标记。”

    喇嘛王:“啊,我明白了。很明显,上面这块木片以及绳索、封泥等起着信封的作用。”

    纪蒲泰:“这种两片紧缚在一起的文字木片,就是中国古代的信。”

    偌尔曼:“我看过《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这叙述:由于两片木片紧缚,下面一片木板上的文字墨迹依然‘犹如昨日所写的一般’。这种信上的封泥,也很有意思,有的封泥上印有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像,以及其他一些希腊风格的像,也有汉字‘鄯善印记’之类的印章。”

    喇嘛王:“封泥上印有希腊风格的像,还有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像?这近乎有些荒唐?但不知为何会出现这样?”

    偌尔曼:“这还有待研究。或许那时东西方的交流,才有这种现象?”

    纪蒲泰:“除其印章之类的信封,斯坦因所收集的遗物中,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的佉卢文,羊皮作长方形,一般制作精细,大小不等,均卷小圈。斯坦因1901年第一次到尼雅时,发现汉文木简很少。”

    喇嘛王:“这些事儿,我们都不知道?”

    纪蒲泰:“他1906年到尼雅时,除了继续发现大量佉卢文木片外,还发现了不少汉文木简。”

    喇嘛王:“那些木简都有什么内容?”

    偌尔曼:“斯坦因将这些木简等拿到欧洲,经一些学者考认,才知道其内容十分复杂丰富。除了有私人书信之外,大部分属于公文。其中有的给地方官的报告,上级官员给下纪的命令,内容涉及地方上的管理、社会秩序、申诉书、传票、过所(即护照)、逮捕文书、各种记录、账目、名单等等。还有私人契约、借卷以及佛经等。”

    喇嘛王:“啊,那些木简上竟写下那么多事情!斯坦因发现的那个遗址,是历史上的什么地方呢?”

    纪蒲泰:“历史上的尼雅遗址,十分庞大,南北达二十二公里多,东西宽六公里多。再说,遗址由好几处组成,这些遗址中,有佛教庙宇,有大小不等等各种单间的,或成套的房屋。其中有一栋房屋中间的大厅,长达二十多公尺,宽约九公尺多,雕梁画栋,十分华丽。”

    喇嘛王:“那么说,那个地方一定很辉煌壮丽?”

    纪蒲泰:“是的。其中的花园遗址也十分清楚。街道整齐宽阔,道路两旁种有各种树木,其中有大量的白杨树以及桃、果、梅、杏、桑等树。除此之外,还曾发现巨大的果园一座,各种果树同葡萄架的行列都很整齐。”

    喇嘛王:“那他发现的是否还有别的?”

    偌尔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一座长达三十多公尺的桥,桥下有一条十分明显的干河道的痕迹。这条河床的痕迹,可以追寻三公里多长。《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描述,在这个遗迹中,还发掘出大量的武器、毛织物、丝织品和家具等。毛织物残片和木制家具残件都十分精美。一块‘很美的毛织残片上作细致的几何形图案,配以和谐调协的颜色,稍加拂拭,便呈露出原来的灿烂。’”

    喇嘛王:“历史这样久远,毛织残片还这样灿烂,由此可见,古代的纺织技术是何等高超熟练!”

    纪蒲泰:“他还有发现。一张只剩底座和四条腿的木椅,雕满各种花卉。”

    喇嘛王:“从它的华丽精致,可以想见,使用这把椅子的人,一定是当时身份还高的人物。”

    纪蒲泰:“是啊。从出土的文书,和各方面的情况看来,这个遗址,就是《汉书》中,所说的精绝国的政治中心。”

    喇嘛近臣:“那我还得问,精绝是什么?这个国,我们可是头一次听说。”

    纪蒲泰:“精绝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汉书》记载,其地‘厄陿’,人口有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设都尉等官。由于它深入沙漠之中,不是丝绸之路的孔道,因此,在西域历史上的作用不甚显著。与外界联系也较少,因而,历史记载不多。”

    喇嘛王:“我还有话说。”

    纪蒲泰:“大王请讲。”

    喇嘛王:“那里是什们时候被废弃的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