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五节 斯坦因篇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第五节 斯坦因篇 下 (第5/5页)

的爱国行动,才引起清政府的重视。1909年8月,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第9个年头,清政府教育部发出电令,并拨经费6000两白银,开始搜买敦煌遗书。从此,人们意识到这些经卷有利可图,一时间盗窃成风,敦煌藏书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喇嘛王:“唉,正因为人们的贪欲,才造成敦煌藏书到处流失!假若佛真正在人们心中,也不会造成这样令人痛惜的事情?”

    纪蒲泰:“1910年三四月间,敦煌县第一批敦煌遗书6004卷,正式保护启动,装车启运。押送进京的使命交给了新疆巡抚何彦升。”

    喇嘛王:“那巡抚何彦升对此任务是否很用功保护?”

    纪蒲泰:“说来此事令人心痛。由于愚昧无知,前来押运的清朝官吏很不用心,袋袋的敦煌遗书被搬出来时,竟然被很随意地扔在大车上,用草席捆扎遮盖,然后把堆满车上的文献刹紧。试想,文献的纸张怎能经得起这样粗暴的对待!这样的运送方式经卷文书怎能不受到破坏?”

    喇嘛王:“无知,才造成无奈!你是否知道运送的全过程?”

    纪蒲泰:“运载敦煌遗书的大车,离开藏经洞,一路前行,首先到达敦煌县城。然后从敦煌,经过酒泉、高台、张掖、永登,到兰州,再从安西到北京。一路上,有多少人参与盗窃,有多少经卷流失,有多少文书散落,已不可而知。”

    喇嘛王:“是啊,这可是唐僧rou,心怀不测的人都想咬一口!宝物遭受厄运在所难免,运到北京肯定不齐全。遗憾,遗憾!”

    纪蒲泰:“正如大王所言。当运送遗书的大车抵达北京时,何彦升之子何震彝,竟然将大车接到自己家中,约他的岳父李盛铎与刘延琛、方尔谦等人挑选遗书,取其精好的藏匿下来,而将较长的经卷一分为二,以充不足之数。”

    喇嘛王:“可恶,可恶!这种瞒天过海之策竟用到此处,破坏了遗书,罄竹难书!”

    偌尔曼:“这种破坏无法弥补?这些清政府官员不但没保护好文物,反倒割裂经卷,难道政府不对他们清算?”

    纪蒲泰:“那时的清政府官员结党营私,抱成一团,谁也不肯出面打这个脸。这些官员非但没受到惩罚,还参与倒卖赚钱。李盛铎盗去的那些文书,后以8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人。”

    喇嘛王:“清政府官员都无法无天,还说其他贪利之徒,这种处境怎能保护文物?”

    偌尔曼:“步这些事儿后尘的俄国人奥登堡紧随其后,1911年率团来到莫高窟,藏经洞内的遗书已所剩无几。奥登堡在向王道士收买的同时,还到附近居民人家搜购,得到了将近3000卷遗书精品。”

    喇嘛王:“参与骗购的还有哪些外国人?”

    偌尔曼:“同年10月,日本人也不甘落后,以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为首的探险队,赶到敦煌。他们是由日本著名的盗宝专家大谷光瑞派遣而来的。”

    喇嘛王:“这两个日本人达到目的了吗?”

    偌尔曼:“这些盗宝的家伙,是不会空手而归的。两个人先后在莫高窟住了4个月,和王道士经过长谈,用白银350两骗买敦煌遗书近469卷,精美唐代彩塑两尊。”

    喇嘛王:“这些日本人也可恨!都在欺骗王道士那个愚昧的人?那还得说说斯坦因,因为这个人在骗买藏经洞珍宝中,可是个举足轻重贪心不足的人?。”

    纪蒲泰:“不错,斯坦因念念不忘藏经洞,也算是个为获取珍贵文物急红了眼的人!于是,他1914年,第二次来敦煌。”

    扎布:“那个家伙得了好处,还没忘第一次没弄走遗漏的宝物?”

    喇嘛众臣:“这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中国的藏经洞的宝藏,他都想骗掠光?”

    纪蒲泰:“那些外国探险者都这么想?这次他又从王道士手中骗买走足足4大箱600多卷经卷。”

    外交大臣:“那你算算,他一共骗走多少件?”

    偌尔曼:“我从资料上看到,斯坦因两次共骗盗图书,经卷、写本、刻本多达11664件,以及绣刺品、绘画多件。1915年,当斯坦因取道喀什走出中国时,45头骆驼满载着141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的一队,远看就象沙漠上的一列火车。其中一头骆驼背上,有4个古怪的大木箱,装的就是敦煌文献。”

    喇嘛王:“他们这些外国探险家盗骗中国文物,就这样顺利出关!可叹,可怜!中国边境就没人管?”

    纪蒲泰:“当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加上王圆箓这个无名小卒的贪财无度,官员们没有尽职尽责保护,才使敦煌遗书这一中国珍贵的文化艺术宝藏,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喇嘛王:“那个贫民百姓王圆箓糊涂?正是他的发现毁掉了藏经洞的文物,为了蝇头小利,损害了国家利益,罪不可赦,这都源于他的私欲,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他后来是个什么结果?”

    纪蒲泰:“那个贫道士王圆箓,在众多的外国盗宝者光顾后,发了些小财,就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乡绅阔老’,名声鹊起,广收徒弟,计收有徒子徒孙及伙计30余人。”

    喇嘛众臣:“他就是收有再多的徒子徒孙,也是瞎胡混!”

    喇嘛近臣:“这个空空道人,却成了监守自盗的人!可恨,可恨。这桩盗宝案,我得记录在本,以警示后人!”

    扎布:“那世人怎么说?”

    纪蒲泰:“1931年,王圆箓死后,也未能带走一分财宝,空留士塔一座。无人评说,待后人评论吧?”

    喇嘛王:“通过此案,我看中国的佛教宝地不在中原,而在塞外黄沙之间,自有它深层的历史渊源。‘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悠久的历史,必有灿烂的文化!”

    喇嘛首相:“是呀。我多么想知道流失到国外的文物有多少?”

    偌尔曼:“通过现有的资料,我才知道,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英国有1。3万件,法国有5700件、俄罗斯有1。2万件,在日本、美国,丹麦等国分存1000多件等等。”

    纪蒲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尚有一万多卷,保存在官方或民间?这或许少些遗憾?”

    喇嘛王:“保护先祖的遗物,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但愿这个愿望早日实现?”

    纪蒲泰:“这些文物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破坏!要保护好古代遗物,还得靠我们这些人和下一代。”

    偌尔曼:“这是中国的未来,我们联合起来与盗掠行为作斗争,再不让这些文物流失国外。”

    喇嘛王:“是啊,这些保护文物的责任,义不容情!因此,我又想到我们的祖宗。作为一个外国人,都能到中国来考古寻察古人的行踪,我们在此,是否现作一次讨论,寻祖觅踪?”

    众喇嘛们一听,无人应声。不是他们默不出声,只是他们对中国远古史不懂,所以,他们都在等待二位学者接声,一探究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