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3章施诡计四侯相争 怒火燃鏖战游魂 (第1/2页)
三军呐喊,幡立五方。刀如秋水迸寒光,枪似麻林初出土。开山斧如同秋月,画杆戟豹尾飘飖。鞭锏抓槌分左右,长刀短剑砌龙鳞。 要说商汤天下除去纣王外,谁得实力最强,不言而喻,自然是东伯侯姜桓楚,姜侯镇于东鲁,领二百镇小诸侯,雄兵二十万,麾下大将千员;长子姜文焕勇贯三军,力敌万夫。副帅吴天展心思缜密,谋划周详,乃是军中大脑,另有十二锋将个个善战,深得军心。如此实力的一方之雄若说妲已没有顾虑也是不可能的,构陷姜皇后身亡,两方的仇恨绝对再无化解的可能。思来想去,妲已准备先下手为强。 妲已寻个事由,宣费仲进宫,密谋半日,终于决定了下一步的行动。却说这日饮宴,费仲跪而奏曰:“姜后已亡,殿下又失,文武各有怨言,只恐内传音信,若东伯侯姜桓楚,知他女兒惨死,领兵反叛,构引诸侯,杀至朝歌必生祸乱,东方恐不得安宁。还望大王早做打算。” 纣王猛然一惊,觉得费仲所言甚是,点头道:“大夫所言极是,卿有何策可定太平?” 费仲跪而奏曰:“陛下不若暗传四道旨意,把四镇大诸侯诓进都城,若众人齐来,则如蛟龙失首,猛虎无牙,断不敢猖獗,到时枭首号令,斩草除根。若东伯侯不至,可称其为叛逆,着其他三镇诸侯共伐之。如此一来,不管怎样,四大诸侯实力必然大损,与我王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此天下可保安宁。不知大王之意如何?” 纣王闻言大悦,道:“卿真乃盖世奇才,有安邦之策,此策甚妙。”于是发诏四道,点四员使命官,往四处去,诏姜桓楚、鄂崇禹、姬昌、崇侯虎进朝歌。 却说使者一路东来,不一日,进了姜侯之宫,宣诏曰:北海猖獗,大肆凶顽,生民涂炭,闻太师久战不归,文武莫知所措,朕甚忧心。特诏尔四大诸侯至朝,共襄国政,戡定祸乱。诏书到日,毋得羁迟,速速进宫。特诏。 姜皇后之事,日前刚刚传到东海之滨,纣王此诏,明显不怀好意,当下东伯侯属官,齐齐劝姜桓楚不可前去,长子姜文焕更是怒不可赦,准备尽起大军,与jiejie报仇。可惜姜侯心中,仍然以商烫为尊,不想逆纣王旨意,与众人道:“既为商臣,安能不尊大王之旨,且朝歌之中,尚有比干、武成王等人,到时或可相助一二,洗却皇后之辱。” 姜侯虽然心中尚有几分希望,但众人都不看好,想要劝说,不知如何开口,皆是默然。不想上座之上,却有人开口说话:“君侯何不稍稍往行几日,到时定可看到纣王的面目。”此人开口,东伯侯属官皆松了口气,玄教门下,神仙之士,所说定然有着与他们不同的影响力。 讲话之人,正是鹏举,自武赫东海之事发生不久,他便来到了此处,一来照看,二来授艺,毕竟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没有成熟的心智,却带着几件威力无比的法宝,确实让人放心不下。玄教来人,姜侯非常重视,奉为上宾。鹏举的话,姜侯却是不能不听,凡人对着神仙,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信任和崇拜。当下姜侯延迟了行址,静观朝歌动静。 却说纣王见三侯皆奉旨而来,独不见东伯侯姜桓楚,心下大怒,按照前约,宣鄂崇禹、姬昌、崇侯虎上殿,明发旨意,让他们讨伐东鲁。众人虽然不解,可也无奈,只得宣将调兵,准备大战一场。三月之后,起十五万大军,东向杀来! 三位诸侯之主,以西伯侯姬昌兵甲最盛,大军五万,以南宫适为先行,辛甲为副将,随行有四贤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吕公望。南伯侯鄂崇禹次之,左右两前锋分别为张顺、郭宸,北伯侯崇侯虎有大将黄元济、陈继贞、梅德、金成随军,两位诸候也是率领五万兵马。 且说探马报进东鲁,姜桓楚闻得三位诸候大军来讨,心中叫苦,又不得不战,只好令长子姜文焕带兵三万为先行,留副帅吴天展镇守本营,自己带着十二锋将之中的八人荣锁真、李洪、高功明、赵云生、左虚臣、胡忠、黄鸿锦、马如龙领着七万大军往游魂关方向迎敌。姜武赫喜好打闹,桓楚放心不下,请其老师鹏举留下,严加管束。 游魂关,商汤东方雄关之一,与虎牢关、陈塘关、谯关等齐名,虽不如临潼关、潼关、穿云关、界牌关、汜水关等五关险峻,但拱卫着商汤中心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境。守将****东,也是一员宿将。不过此时,他却到了为难之境!作为商臣,自应该以纣王为主,可惜他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