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云飞扬_第六节 风起河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节 风起河东 (第2/4页)

次如果能集中四万人马于一个方向就很了不起了。

    仅仅从军事自由这个方面讲,他们还没有我们河东情况好。在河东我就是老大,即使樊稠将军这样德高望重的宿将,也不能威胁到我的绝对地位。虽然我会征询其他人的意见,但大事我一个人说了算。

    河东文武大多是我的亲信和故旧,他们里面虽然也有派系之争,虽然也有小集团,但因为我一直对于骄横跋扈、目无上官的骄兵悍将严厉打击,对部下坐大和擅权十分警惕、防护严密,到了河东后更是在军政两届安插着许多校事和检校监督,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的势力到了威胁我地位的地步,准确的说里面任何一个人那点势力,连用来和我挺腰杆都不够,我要收拾那一个,他只有束手就擒的份,象程银当时就是,虽然麾下士兵都是以前的旧部和老乡,但也只落得带着几个亲信落荒而逃的份。文武内部的利益冲突虽然存在,也没有到会影响我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行动的地步,我可以随意集中兵力和调动兵员于任何一个方向,而不用为内部矛盾cao太多的心。

    而且河东文武,除了樊稠和宋大哥年龄偏大,超过五十岁外,其他的人包括我在内基本都是三十左右的人,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又占了绝大多数。正是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年龄,加之他们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出身平民,甚至奴隶,没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便于驾驭。

    这些都保证了我能够比较自如的指挥军队和控制河东,即使象挑战袁绍这样会在其他诸侯里面引起巨大争论的事情,我都绝对相信他们会支持我。因为他们的地位、财富只能是在跟随我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产生和增加。而河东有一套比较健全的培训、选拔、提拔官吏的制度,如果一个人不能积极进取,很快就会被淘汰的。即使你是****的老将,但如果因循守旧,很快就会发现曾经的毛头小子已经蹭蹭的跑到自己前头,甚至成了自己的上司。李奇此次专门从永安回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请战,不愿意在那个地方无所事事的待下去,眼看着别人不断发展,自己却原地踏步。这就是惟功是举,严格执行军功制度的好处。

    现在这些故旧将士跟着我,大都成了河东的地主,也就是所谓的军功地主,象庄灿他们这些校尉级官员,基本上个个家里都有上百个奴仆佃户,几百顷田地。不过河东的土地人口毕竟是有限的,我麾下这些新崛起的军功地主集团,作为外来势力,为争夺土地人口,不可避免地和河东地方势力发生冲突。一部分河东地方人物就主动投靠我,随着我建功立业扩大家业,贾衢、卫觊、令狐楚、毋丘兴、裴徽等是其中的代表,另外一部分则抱残守缺,以卫固、侯选、程银等为代表,上次袁绍进攻时响应的基本都属于后者。部下将领坚决镇压他们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为了替自己的受封发展铲除障碍。

    当然河东实在太小,而我定下的军功的赏赐又太重,经过这些次战斗,土地人口已经不够赏赐,如果再被动挨打下去,不仅基业难保,也面临无土地人口可以赏赐的尴尬境地,因此对外扩张就成为河东上下的必然选择。

    我选择袁绍作为第一个目标,立即动手也是没有办法的。这不仅是战略反攻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部下文武,特别是麾下将士获取土地人口女子财帛的需要,他们的这种利益需求才是河东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尤其是李奇这些没能参加最近战斗的将领,庞德、高硕、赵岑、张惠这些初来的将领,以及董亮这些后起之秀和基层的将士,建功立业、获取财富土地地位的需要更加迫切。所有这些需要都只能通过对外扩张才能解决,而且必须立即对外扩张才能防止他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起内讧,将内部矛盾尽力向外部转化,将他们对于政治经济利益的不懈追求变成我对外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亲手锻造了****这部以严厉的军功赏罚机制为核心,将私欲与公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争机器,它确实动力磅礴、威力无比,在历次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我们在两面受敌的艰苦境地中生存下来。但这部机器如同一头猛兽,是以人的血rou为食物,一旦开动就很难停止下来,只有不断的对外扩张才能满足它的需要、维持它的生存,现在连我也有点难以紧紧控制了,只能指导它向着较为正确的方向发展。

    虽然有时我晚上躺床上,会偶尔想起以后天下太平了,如何停止这部威力无比的机器,如何管束我麾下这批习惯通过杀戮来获的财物的虎狼之士。但现在可没有时间多想这个了,不停的对外扩张才是河东生存发展的惟一道路和选择,不立即对外用兵就是等死。我有些理解秦国这样的军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必须不断的对关东各国用兵,这是军功赏赐机制的必然结果。

    而从战略上讲,元末朱升给朱元璋所提的“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这个策略,想起真是绝对经典,深以自己当时搅乱天下、暂时雌伏为然。一旦称王称帝,原来亲密无间的战友也立即会因为繁文缛节而变得生分,内部的争名夺利根本无法制止的,麾下的文武还会为了职务封爵这些虚文的东西反目成仇,极大的影响内部团结。这对于我们这样极其需要团结一致才能拼死挣扎的小诸侯来说,更得坚决避免。我当时断然拒绝韩遂的封王,这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树大招风,箭射出头鸟,还是为人谦逊一点比较好。自古成就大事者,多是善于忍耐的人。

    我熟读史书,发现争夺江山,并不是动手早、称帝早就好,往往称王称帝早的,都成了众矢之的,在互相搏杀中消耗完了自己的实力,过早地退出历史舞台,最后反而不能成就大业。司马迁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才高足捷者得之。嘿嘿,足捷当然重要,但是高超的才能、正确的战略和审时度势更加重要。乱世争雄才刚刚开始,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呢,现在这些所谓的帝王,我看过个十年,恐怕一半的人都要去地府报到了,智者辞其名而受其实,何必去做这种有害无益的事情呢?

    有时想想,还是挺可怜曹cao、袁绍的。自古及今,最难当的就是权臣,最难处理的就是君主和权臣的关系,自古权臣大多都没有好下场。即使象霍光这样忠心耿耿的,又一直都掌握大权不放手的,也仅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给儿孙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害,他死了没多久,皇帝就灭了霍家满门。

    当然,即使我们有一些优势,袁绍有许多不利因素,他的实力也是惊世骇俗的,天下诸侯无人能比,我们小小河东当然更加没法与之相提并论。不过一棵小草都有生存的权利,更别说我们河东三十万军民,更没有任人宰割的道理。

    大家都清楚,我们去主动进攻袁绍,就像一个小孩挑战一个大胖子,实在是一场赌博,是一场以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