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两全其美 (第1/2页)
徐廷光知道玉真郡主这么说是因为对自己并不了解而有所保留,只好说道:“末将年少从军就到了朔方军,说话不会绕弯子,还请郭将军和郡主谅解。”说完,徐廷光就把朔方军自驻扎在咸阳以来的情况和自己心中的郁闷说了一遍。 玉真听徐廷光将朔方军和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在欣喜徐廷光并没有盲目地帮李怀光助纣为虐的同时,心中也有些惭愧,没想到徐廷光居然是一个如此磊落豪爽之人。 郭曙还是比较老练,并没有被徐廷光的豪爽而放松了警惕,而是说道:“依郭将军所言,朔方军绝大多数将士之所以跟随李怀光,完全是因为家眷被扣押才不得已而顺从的,其实内心仍旧心向朝廷?” “正是如此。所以李(怀光)太尉才不敢重用原来的朔方将领。” 郭曙说道:“李太尉实在不明智。据我在奉天时候听说,本来奉天勤王他是第一功臣,必将得到陛下召见并得到重赏。只因为他对jianian相卢杞的言辞过于公开和激进,从而引发了卢杞的忌惮。奉天解围之后,他居功自傲,完全忽视了jianian相卢杞在陛下面前的影响力,最终才无法得见天颜到咸阳驻军,那时他如果能率领朔方军迅速攻打长安,即便不能收复长安,陛下依旧会信任并重用他。但是他一错再错,不思进取反而拥兵自重,甚至用收复长安为条件要挟陛下远贬卢杞等人,这已经犯了带兵将领的大忌。陛下虽意识到了卢杞等人的jianian诈,但不可否认还是迫于他的压力才远贬了几个佞臣,满足了他的心愿。可他却不知收敛,竟然变本加厉,杀了李建威进而吞并了同样来勤王的鄜坊军。如果在承平时候,李太尉这就算是公开谋反了。但是非常时期,陛下依旧以大局为重,不仅宽宥了他的罪行,还赐铁券表示绝不会秋后算账。可他是怎么做的?将陛下赏赐的铁券扔掉不说,还威胁陛下让出奉天。郭将军,抛开私人情谊,如果换做是别的将领这么做,你觉得其所作所为是否大逆不道呢?” 徐廷光听了沉默不语,因为郭曙确实说的是实话。 郭曙继续说道:“我从奉天出来的时候,听说陛下已经采纳了李泌先生的建议,一两日之内就会有诏书颁布,但不会把李太尉视作叛臣,只是打算褫夺他的元帅之职,诏书中让各镇兵马不必再听从他的号令,各归本镇统军将领自行指挥。” 徐廷光一听朝廷只是夺了李怀光的元帅一职,并没有将朔方节度使一职剥夺,不禁感叹道:“看来朝廷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只是不知道太尉此时是否能幡然悔悟,放下心中芥蒂,忠心为朝廷收复长安。” 玉真郡主此时接过来说道:“我觉得朝廷之所以如此对待李太尉,根本原因还是朔方军并没有与朝廷兵戎相见。陛下想必也是因为朔方军自创建以来一向忠于朝廷,为大唐立下过无数战功才如此天恩浩荡,与其说是宽宥了李太尉,莫不如说是陛下依旧信任朔方军。但是如果李太尉仍旧执迷不悟,以我对朔方军将士的了解,旦夕之间,朔方军必定会抛弃他,到那时,他就将成为一个手上没有兵马的太尉。” 徐廷光知道玉真郡主的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以目前朔方军内部暗潮涌动的情况来推断,一旦诏书到达之后,李怀光如果不能用行动来表达对朝廷的忠心,再一意孤行的话必将面对朔方军将士众叛亲离的结果。真到那一步,他只空剩下一个节度使的名号,对朝廷而言将而失去任何谈判的筹码和价值,等待他的只是死路一条。 徐廷光叹了口气说道:“哎----,本将从大义上来说是忠于朝廷的,绝不愿看到朔方军这支功勋之师背叛朝廷。但是从私谊上,李太尉对本将有知遇之恩,如果不是太尉提携,本将绝没有今日的地位。到底该如何做,本将已经纠结许久了。” 听了徐廷光的话,玉真郡主说道:“徐将军确实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我倒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帮徐将军暂时解忧。” “哦?郡主请讲!” “陛下的诏书一经颁布,就表明朝廷至少在收复长安这场战斗中已经不再寄希望于朔方军。那时李太尉必然会有动作,要么是附逆于长安的叛贼朱泚,与朝廷兵戎相见;要么就是原地不动继续观望。但是我以为,以目前朔方军众将士的想法,当然不愿追随李太尉与朝廷反目,那么朔方军最好的出路就是退回到朔方,无论是算为朝廷镇守边疆也好,还是退回老巢自保也罢,至少从朝廷到李太尉,进而包括徐将军在内的朔方全体将士,都脱开了目前的困局?” 徐廷光此时也在想着圣旨颁发以后朔方军将何去何从,心中也想到了摆在李怀光面前的的两条路,没想到玉真郡主却说出了第三条道路,大喜道:“郡主所言恐怕是眼下最为可行的办法了,如此一来,朔方军虽然没为朝廷出力,但至少也没有跟随逆贼反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