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三章 昭然若揭 (第1/2页)
德宗见满大殿的文臣武将都反对自己割让北庭和安西两座都护府,尤其这些人都是有功人员,自然不好再一意孤行,只得一咬牙说道:“既然两座都护府还有可能在我大唐手中,那朕就绝不会将这两地割让给吐蕃。但是,众位爱卿也说说,朕拒绝吐蕃容易,但是拒绝以后吐蕃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派兵侵扰我西部边镇。可如今旱情越来越严重,淮西李希烈也未平定,而朝廷的钱粮用度又十分匮乏,这可如何是好呢?” 李晟起身看了一眼凤翔节度使李楚琳说道:“陛下,西部边镇离吐蕃最近的莫过于泾源和凤翔两个边镇,凤翔节度使----张镒(遭卢杞排挤,以宰相身份外放凤翔、陇右节度使,泾原兵变后被部下杀害,被追封太子太傅)相公,在朱泚叛乱的时候,不明不白的被部下杀害,此后凤翔兵马使李楚琳就率军依附于叛军,朱泚败亡以后,李楚琳大人将逃到凤翔的叛臣源休(朱泚任命的中书侍郎、判度支)绑了交给朝廷,才重新取信于朝廷,但杀害张镒大人的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泾州田希鉴也因为依附于朱泚而被逆贼任命为泾源节度使,后来朱泚逃离长安曾欲逃进泾州,田希鉴看到朱泚大势已去,拒绝朱泚进城,转而又举城投靠了朝廷。当时朱泚身边仅剩百余人,可田希鉴却并没有将他擒住交给朝廷,反而是驱离了朱泚。臣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两处边镇本应是朝廷抵御吐蕃的屏障,但是却屡屡发生残害主帅、见风使舵的事情,成为祸害的根源和帮凶,足见这两镇目前的军心极为涣散。请陛下准许臣与凤翔节度使李楚琳大人一起去凤翔,一来要揪出要残害张相公的真凶,使之伏法;二来准许臣在那里替朝廷重新训练两镇兵马;第三则是允许臣在边镇屯田戍边,替朝廷抵御吐蕃的入侵。” 凤翔节度使李楚琳一听李晟的话,差点没被吓得尿了裤子。因为正是当时身为兵马使的他,唆使手下大将王斌等人杀害了使相张镒,接着又自任为留后,举凤翔之地投靠了朱泚,被朱泚任命为凤翔节度使。后来朱泚兵败逃离长安,李楚琳第一时间绑了朱泚的中书侍郎--源休并献给朝廷,悔罪认错的同时还给德宗献上了许多钱帛,德宗高兴之余,不仅宽宥了他,还正式任命他为凤翔节度使。真因为自己的背景见不得光,所以他一听李晟要带自己一起回凤翔调查使相张镒的死因,担心真相暴露后,李晟一定会杀了自己,所以才被吓得魂飞魄散。 德宗听李晟自请到凤翔去屯田戍边,心中却有另外的一番想法,首先,李晟掌握的神策军驻扎在长安禁苑,已经由最初的一万人增加到近五万人,而且他打败朱泚后又收复了长安,在官员和百姓心中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德宗担心李晟的军权越来越大,会发展成尾大不掉之势。另外就是的确如李晟所说,凤翔和泾源是大唐防御吐蕃入侵的屏障,今天自己拒绝割地给吐蕃,吐蕃肯定会以此为借口侵扰边境州郡,如果这两镇对朝廷的忠心始终是三心二意,一旦吐蕃来袭,根本无法起到屏障的作用。因此,德宗决定借李晟主动请缨的机会,顺势解除他神策军的军权,然后将神策军交给宦官控制,使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德宗说道:“凤翔和泾源确实是朝廷抵御吐蕃的屏障,边兵军心不稳、为臣不忠,怎能让朕放心呢。既然爱卿主动提出为朝廷去整肃边镇,朕就任命爱卿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及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北庭、泾原行营副元帅,替朝廷镇守西疆。” 李楚琳一听,吓得赶忙跪倒说道:“陛下,使相张镒被害,臣确实是没查到凶手,请陛下恕臣办事不力之罪。今陛下任命西平郡王(李晟)为边镇行营元帅,请陛下将微臣的凤翔节度使之职交给西平郡王,微臣愿留在京城听后陛下差遣。” 德宗一听李楚琳这么说,马上就意识到李楚琳很可能与张镒之死有脱不开的干系,他因为惧怕李晟调查真凶牵扯到自身,才主动请免节度使一职。但德宗并不想将李楚琳交给李晟,一来是怕李晟查到杀害张镒的真凶以后,李晟的威望会更高;二来是怕李晟如果因此事大开杀戒立威,会造成凤翔人心不安,引发士兵哗变。 于是德宗对李楚琳说道:“既然爱卿愿意辞去节帅留在京城,那朕就任命爱卿为金吾将军。”说完,又对李晟说道:“爱卿如今已是西平郡王,做事还要以大局为重,如今长安刚刚收复,李希烈还没伏法,边镇的稳定乃是重中之重,还望爱卿不要辜负了朕的期许。” 李晟一听德宗这么说,心里就明白德宗有意维护李楚琳,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说道:“臣谨遵陛下教诲!” ……. 舒王李谊在麟德殿看到这一幕颇为理解自己父皇的良苦用心。 最近两年舒王通过藩镇叛乱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他从自己的姨夫---淄青节度使李纳身上,明白了藩镇势力无一例外的都是各怀私心,决不可轻易相信。他决定改变以前那种在内收买大臣、在外勾结藩镇作为外援的策略,将主要目标定在父皇身上。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最终只有取悦于父皇,才能争取到易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