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高_第一百四十三章 昭然若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昭然若揭 (第2/2页)

的机会。欲取悦父皇,最重要的就是必须知道父皇的一举一动和所思所想,这就要求他必须将父皇身边的内侍总管俱文珍拉拢过来。但是以前俱文珍对自己的态度一向若即若离,他一直以为是因为太子的原因,阻碍着他与俱文珍的关系能更进一步,可经过在奉天期间的观察,他终于发现,原来阻碍双方关系增进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俱文珍对权利的野心。于是,舒王利用奉天条件简陋,内宫管理松散的机会,约俱文珍密谈了几次,最后双方达成共识:舒王暗中帮北司的宦官重新掌握权利,俱文珍则暗中帮舒王传递德宗的情报,并在舒王夺取太子之位的过程中鼎力相助。所以,当德宗面对藩镇反叛、统兵将领不可信的情况下,舒王李谊向德宗秘密献策,让宦官替天子掌握禁军兵权。因为宦官基本上都是自小在皇宫内长大,名义上是皇帝是奴才,但实际上就是皇帝的家人,用家人掌握军权,总比用外面的武将更让父皇放心;而且宦官们都是不能行人事的残缺之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子孙后代,军权交给他们不存在河朔藩镇那种父死子继的世袭隐患。当时德宗正对所有掌兵将领持严重怀疑的态度,听了舒王的建议觉得十分贴心,所以毫不迟疑的让窦文玚担任左神策军中尉,霍仙鸣担任了右神策军中尉。正是通过此事,俱文珍才相信舒王是值得新来的人,于是私下和舒王结盟,助舒王暗中夺取太子之位。

    今日舒王早早到达麟德殿的时候,大殿内还没有外臣来,正巧俱文珍正在安排小太监和宫女安排宴席,他将舒王拉到角落里,悄悄告诉舒王,德宗近日对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心有不满,首先是自李希烈叛乱以来,韩滉在江南大肆扩建石头城(今南京)并广招士卒守卫;其次是如今旱情严重,粮食短缺,德宗虽再三下诏催促韩滉尽快往关中运粮,但是韩滉办事不力,运来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关中的需要,关中粮价始终保持在每斗近两千钱的高位,这比两年前每斗十几钱的价格上涨了百倍。百姓有口稀粥能凑合活着,但是大军因为缺少粮食,只能聚集在长安周围,不能派往中原战场去剿灭李希烈叛军。为此,陛下有意指派一名官员去江南,名义上是巡视,实际上是去搜集韩滉的罪证,准备找一个合适的机缘将韩滉查办…..

    舒王今天一直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准备弹劾韩滉,没想到先是李怀光的奏折,接下来又是北庭和安西两座都护府的事,舒王根本没机会张嘴,直到德宗将李晟任命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之后,舒王才觅得机会,赶紧起身说道:“父皇,当前关中粮食紧张,父皇几次下旨催促镇海节度使韩滉尽快往关中运粮,可韩滉迁延至今仍未将粮食送到。眼下中原战场战事胶着,急需朝廷派援军去增援,而朝廷的大军却因缺粮滞留在京城周边。韩滉除了怠慢粮食调运,儿臣还听说他在江南聚兵筑城,不轨之心昭然若揭,还望父皇派人严查!”

    德宗这几天正愁该如何在大臣们面前将自己对韩滉的怀疑说出来,没想到舒王今天就及时的对韩滉提出弹劾,这让德宗心中十分满意,于是说道:“舒王弹劾韩滉暗怀异志,众位爱卿以为朕该如何处置?”

    殿中的大臣们听了,态度则明显分成了三种,一种是赞同舒王的意见,严惩韩滉;第二种人持观望态度,不发表意见;还有一种人持反对意见,但人数相对比较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韩滉为人耿直,不善于与人沟通交际和逢迎勋贵,所以在朝中并没有多少关系密切的朋友。

    李泌恰恰是第三种人,并不是因为他与韩滉私交有多好,而是他听说过韩滉的为人,并且自李希烈叛乱以来,韩滉的所作所为李泌一清二楚,韩滉用行动证明他确实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大臣。况且李泌深深地知道,韩滉在江北牵制了李希烈大量兵力,这对中原战局十分重要,所以,李泌一定要为韩滉申辩。

    李泌站出来说道:“陛下,韩滉为朝廷做事一向公正无私且忠心耿耿,自镇守江南富庶之地后更是清誉有嘉。陛下巡幸奉天时钱粮困乏,多亏韩滉与西川的韦皋克服重重困难才将钱粮运到行在纾困。如今陛下几次降旨催促韩滉调运粮食之所以迟迟未至,臣以为还是因为李希烈占据中原阻塞了粮道。至于说韩滉在江南聚兵筑城,臣推测他是为迎接圣驾做准备。因为当初河北、中原、关中叛乱频频,陛下也曾打算巡幸西川。但西川前几年也曾经历了兵祸,韩滉必定是认为西川的钱粮不足以保证朝廷的安全与开支用度,认为陛下有巡幸江南的可能,故此才聚兵筑城为圣驾巡幸到江南提前做准备。况且韩滉镇抚江南十五州,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无论河朔和中原逆贼多么猖獗,而江南始终安定如常,这些都是韩滉的功劳。据臣所知,韩滉性格木讷,不善言辞,敏于行而拙于口,所以才有人误会他的忠心。而且他为人处事一向公正廉洁,从不结党营私、依附权贵,这也是陛下任命他为横海节度使的原因,也正因为他握有江南最富庶的几个州郡,所以才召来嫉妒引来诽谤,但臣以为韩滉对朝廷并没有异心,还望陛下明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