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指点迷津 (第2/2页)
:“先生怀疑什么?” “太后失踪四十余年,先帝和当今陛下都曾经派出大量的人员到各地寻找,包括长安周边、洛阳周边和太后的老家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可寻找多年连一点线索都没有。舒王即便能力再强,他能动用的人力和物力与天子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但他居然能凭一己之力在区区数年之内就找到了太后的下落,难道太子殿下就没有怀疑过吗?” 李泌的反问让李淳恍然大悟,点着头说到:“先生果然厉害,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老臣确实对这件事心中存疑,还望东宫多派心腹,努力寻找曾经侍候过或见过太后的人来一辩真伪。” 李淳却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如今宫中除了彤史李真一,别说侍候过太后,就是见过太后的内侍都没有了。” 李泌听了李淳的话,说道:“宫中没有了,宫外却不一定没有啊!” 李淳一听,马上问道:“先生是说宫外还有人认识太后的容貌?” 李泌缓缓说道:“太后当年在宫中生活的时候,正是大宦官高力士得宠之时。他那时深得明皇(唐玄宗)宠信,如果哪个官员买通了他,请他在明皇面前替自己说句话,那个官员立刻就会得到明皇的提拔,因此无数人为了各种目的攀附于他。南衙的官员对他尚且趋之若鹜,更不用说北司的内侍们了。那些年纪大一些的宦官和宫女争相投入他的门下,抢着想成为他的义子和义女,而年纪小的则以成为他的孙辈为荣。据说最高峰时,高力士门下义子义女多达百人,孙辈多的不计其数,宫内各个角落都有高力士的子孙作为眼线,替他监控着整个后宫。后来等到肃宗即位后,高力士失宠,宦官李辅国成为北司第一人,开始对内宫人员大清洗,才将高力士的势力尽数驱逐出内宫。” “先生的意思是太后当年在宫中生活的时候,身边也有高力士的眼线?” “当年肃宗还是东宫太子,代宗那时作为世子,高力士怎么能不安插眼线监视他们呢?老臣认为,那时候东宫不仅有高力士安排的眼线,而且还绝对是他的亲信!” “可后来他们都被驱逐出宫了,况且又过去了几十年,那些人即便还在世,如今又到哪里才能找到他们呢?”
李泌说道:“高力士当年敛财巨万,除了自己挥霍了大部分以外,还在长安附近的浐河与灞河,为自己的孝子贤孙们建了好几座磨坊作为养老之本。据说,当年被驱逐的内宫人员手中有积蓄的,都回到自己的家乡投亲靠友去了,而剩下的那些人大多都投奔了磨坊。所以,老臣认为东宫如果想找到见过太后真容的人,最好到浐灞磨坊去看看。” 李淳听了大喜,对李泌深施一礼,说道:“多谢先生指点迷津。” “世子殿下过奖了,指点迷津谈不上,老臣只是觉得一旦舒王得势,难免要动摇东宫的地位。老臣认为东宫除了要找到认识太后的人,当务之急还要抓紧将世子与玉真郡主的婚事尽快办了。” 李淳一听提到自己的婚事,问道:“莫非先生认为本王与玉真的婚事能巩固父王的太子之位?” “正是,其实不用老臣说,世子殿下也应该知道汾阳王旧属如今大多还握有实权,必须要趁舒王的实力还不足以动摇东宫地位之前,尽快完成与汾阳王府的联姻,这样才能保证汾阳王旧属在关键时刻站在东宫一边。” 李淳听了李泌的话,说道:“回到长安以后,皇爷爷就催着父王向汾阳王府提亲了,升平公主和驸马也同意了这门亲事,父王本来这两天正想择机报给皇爷爷,等着他老人家赐婚,但是舒王突然闹了这么一出,父王就没心思提这件事了。” “殿下回去跟太子殿下说,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乱了方寸,而且殿下的婚事宜早不宜迟。” …….. 正忙于江淮战事的韩滉,见到自己的儿子突然身着绯衣回家省亲非常高兴,急忙将前因后果问了个遍。 韩皋赶忙将离京之前长安谣言肆虐,都说他父亲韩滉在江南聚兵筑城、心怀异志的事说了。 “多亏了李泌先生在陛下面前力陈父亲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并且愿意用全家性命替父亲作保,陛下因此对父亲才不再怀疑。临行前不仅亲自召见了我,还赐我绯衣回乡以示陛下对父亲的信任。” 韩滉流着泪对儿子说道:“李泌先生仗义执言,你我父子千万不要忘了他的大恩。既然陛下如此信任我,我又怎能不忠君报国呢?” 韩皋说道:“父亲,当下北方旱情严重,长安的粮价一直居高不下,陛下让儿子回家省亲,其实也是让儿子催促父亲尽快将粮食运到长安。” “为父哪能不知呀,我早已准备了一百万斛大米,可是如今李希烈占据中原,威胁着粮道。虽然我在江北牵制李希烈大军,和州刺史张万福伺机夺回了运河的控制权,但是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与李希烈早就暗通曲款,我是怕他勾结李希烈夺去这些大米,所以才迟迟不敢北运。” “可是目前长安急需粮食,不仅是百姓需要,朝廷的大军因为缺粮也无法参与平叛,这势必又耽误了平定中原的叛贼。” 韩滉犹豫再三,最后才狠心说道:“好在淮南的陈少游兵微将寡,为父明日就让江南仅剩的五千镇海军倾巢而出,护送粮船通过陈少游的地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