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高_第一百四十七章 她喜欢吃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她喜欢吃面 (第2/2页)

父皇已经找了您几十年了!今天终于找到您了。”

    李真一瞬间泪流满面,跟着说道:“是啊,太后,陛下这四十年来,没有一天不思念着您啊!”

    老妪似乎听的有些糊涂,一脸茫然的看着李真一,问道:“为什么叫我太后?你们可知道吗,这可是僭越的大罪。”

    舒王终于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对老妪说道:“太后,当今陛下,正是您当年的‘适儿’,我是您的皇孙啊!”

    老妪听了舒王的话,似乎还是不明白舒王说的是什么意思,喃喃说道:“怎么可能,你们骗我,‘适儿’还是个孩子,太子和广平王还在,怎么能轮上他当皇帝呢?你们在骗我。”说完,两眼目光呆滞,双手又开始抓自己的头发。

    李真一对这个假太后的表演十分满意,心中也对阿芙蓉控制人的巨大魔性有了新的认识,这个老妪只不过知道那瓶药丸目前在自己手中,就这么配合自己,看来她真的是怕自己不按时给她服用阿芙蓉。

    李真一赶忙绕到老妪身后,用手轻轻抚摸着老妪的后背,对舒王说道:“殿下,看来过往的经历对她老人家的刺激太大了,她一提到这些就显露出焦躁不安和恐惧。我先给她老人家捶捶背,一会再去找您商议。”

    “不必了,本王认为她就是沈太后,现在就看李彤史能不能确认了。”

    “这个嘛…..从她的神态、容貌、言语来看,卑职也觉得她就是太后。不过,为了预防万一……..”

    舒王一举手,打断了李真一的话,坚定地说道:“不必了,本王连夜就向父皇禀报此事,我们在这里稍做停留,让太后静心调理两天,然后就启程返回长安。”

    ……….

    李泌的住所。

    世子李淳将东宫派人带回的信息向李泌说了一遍:浐灞磨坊确实是当年大宦官高力士给拜在他门下的那些儿孙置办的产业,高力士考虑到那些年纪大的宫女和太监们,因年老出宫后不能自食其力,或者有人无处可去,这几座磨坊可以作为一个容身之所,靠他们在宫中多年的积蓄和磨坊的收入也能混个小康生活。谁想到李辅国掌管内宫以后,将高力士的势力同时尽数驱逐出宫。而且这些人在离开皇宫时,又遭到了守卫宫门的禁军洗劫,最后除了随身换洗的衣物,任何值钱的物品都被洗劫一空。近千人身无分文、寸步难行,无奈之下只能暂时投奔到磨坊,可磨坊的收入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所以这些太监和宫女们的生活相当艰难。这些人但凡家中还有亲人的都想办法投亲靠友去了,但最后还剩下二百多人要么家中实在没有亲人了,要么是联系不到家人,只能滞留在磨坊。老宫女们还稍好一些,靠给人缝补衣服和卖些刺绣还能有些收入。老太监们可惨了,别看他们在宫中当差的时候,见到宫外的人如何趾高气昂,可真丢掉差事以后再出宫,根本没人看得起他们这些阴阳人,连给人家当下人的都没人用。体力活他们这些老太监也干不了,所以只能躲在磨坊里一天一天的混吃等死。这些人当中,有两个人比较特殊,其中一个宫女叫高翠,是高力士的义女,另一个小太监叫高景超,是高力士的义孙。他们俩当年一起被高力士安排到东宫侍奉过沈后(当年的世子妃),出宫后因为无亲无故,在磨坊一住就是近四十年,二人一直姑侄相称,关系颇为和睦。两年前,高翠一个远在汝州的堂侄来长安做买卖,因为难以忍受宫市使的盘剥,卖了档口准备回汝州,临走之前到磨坊来探望她,见她年事已高,而且在磨坊过的又很艰辛,就带着她回了汝州。半年多以前,高翠托人从汝州给高景超捎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在汝州生活过的虽然不好,但是还能吃上饱饭,堂侄带着妻小长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就自己一个老太太给堂侄看着宅子,想让高景超到汝州来陪陪她。于是几个老宫女给高景超凑了点盘缠,高景超就去了汝州。可是,当太子李诵的人顺着线索赶到汝州高翠所在的村子后却发现,眼前已是一片残垣断壁,这个村子半年前已经被淮西叛军抢劫后屠村了,并且临走还纵火将这里烧为一片白地。

    李泌听了马上问道:“殿下可知道当地是很多村庄被淮西叛军屠村,还是只有高翠居住的这一个村庄被屠村并烧了呢?”

    李淳努力的想了想,说道:“这个信上倒没有说,待本王再派人了解一下。”

    “那殿下一定要让他们再认真走访一下附近的百姓,当时屠村的叛军是大股部队,还是不超过百人的小队,凶手穿的是淮西的铠甲还是便装,是白天还是夜里,这些都很重要。”

    “先生是怀疑这里边有问题吗?”

    “谈不上怀疑,只是东宫打探来的消息实在太模糊,老臣不能以此做出任何判断。”

    李淳苦笑了一下,说道:“不瞒先生,父王这些年听从王叔文的建议,没有私下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父王可调用的人员极其缺乏。本王前几日回去将先生的意思跟父王说了以后,王叔文都认为用东宫有限的资源去寻找过去认识太后的宫女这件事不值,如果这个建议不是先生提出来的,包括本王在内,整个东宫可能真不会去调查这些人。其中既有担心找不到几十年前那些内宫人员的原因,也确实是因为东宫的资源实在有限。”

    李泌听了李淳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解释,笑着说道:“殿下谨小慎微虽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小心的过了头就显得欲盖弥彰了,反而容易让人从中看出破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