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七章 她喜欢吃面 (第1/2页)
等舒王再见到老妪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老妪此时已经睡醒了,眼睛也有了一些神彩,看起来精神还不错。 舒王问李真一道:“睡醒觉以后,她又说了什么?” “回殿下,她醒来只说有些饿了,我马上派人给她安排膳食,又让别人通知殿下过来,卑职什么都没问,她也什么都没说。” 舒王听了有些着急,倒不是着急回长安,而是着急这个老太太的身份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毕竟自己在父皇面前已经提前确认了她的真实性,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在手,怎能不心急如焚呢? 舒王终于忍不住亲自问道:“老人家,你可是姓沈?” 老妪看了一眼舒王,然后又看了看李真一,然后说道:“是。” 舒王和李真一听了大喜,李真一马上追问道:“那您还记得自己的名字吗?” 老妪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反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可还记得自己的名字?” 舒王马上说道:“我姓李,叫李谊,是当今陛下的皇子,获封为舒王。” 老妪听了摇摇头,说道:“李谊?舒王?没听说过。” 李真一接过来说道:“您当然没听说过了,舒王殿下封王是二十年多前的事,您怎么可能知道呢。您还记得奴婢的名字吗?奴婢叫李真一,是太子妃的贴身婢女。” 老妪看着李真一的脸,仔细端详了半天,才说道:“看着眉眼倒是有些相似。但她是个小姑娘,你不是。” 舒王听了老妪的话,对李真一小声说道:“这个老太太还是糊里糊涂的,记忆还停留在几十年以前。别和她说这些了,你直接问她大明宫的旧事,看她知不知道。” 李真一从舒王的语气里,感觉到了舒王急于确认这个老妪就是沈太后的心理,心中不由得很高兴。因为由舒王确认这个“太后”的身份,如果将来东窗事发,主要责任也不在自己身上,以德宗宽厚的性格,再加上自己的次要责任,即使受到处罚也不会太重。于是,李真一继续问道:“我们已经说了,您还没告诉我们您叫什么名字呢?” 老妪说道:“我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所以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就叫珍珠。” 舒王和李真一听了对视一眼,目光中不约而同地流露出惊喜。 李真一马上跪倒在地,说道:“奴婢李真一参见太子妃。” 老妪很自然的说道:“平身。”然后问道:“真一,本宫饿了,快去准备膳食。” 舒王愣了,他一听老妪自然而然的说出“平身”两个字,差点没和李真一那样跪在地上向这个“太后”行礼,因为他发现这个老妪在受过严重刺激后,虽然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是在不经意间,还保留着当年的说话习惯。 李真一小声对舒王说道:“太后的家在江南吴兴,喜欢吃米,不爱吃面食,卑职特意让人煮了一碗粥和一碗面,一会看看她喜欢吃哪种。”说完,李真一又对老妪说道:“太子妃还记得您的家乡在哪里吗?” “谁能将自己的家乡忘了呢?本宫的家乡在吴兴。” 舒王听到这,心里已经确认这个人就是沈太后了,正想再催着李真一问她一些长安皇宫的旧事,正巧此时下人端着托盘进来了,上边放着一碗银耳八宝粥和一碗鸡蛋阳春面。 李真一起身接过来,将托盘双手递到老妪面前,说道:“太子妃,这里条件简陋,您将就着吃点东西吧。” 老妪说道:“本宫知道现在外边兵荒马乱的,能吃上一口粥就不错了,这碗面就留给你吃吧,本宫喝这碗粥就可以了。” 舒王一听,赶忙将粥从托盘里端出来,双手递给了老太太,说道:“您不吃面吗?里边还有鸡蛋呢。” 老妪说道:“本宫自小吃惯了米,不像你们长安人这么喜欢吃面食,留给真一吧,她是北方人,她喜欢吃面。” 舒王听老妪这么亲切的叫李彤史“真一”,又说出她是北方人,心中已经笃定认为这个老妪就是沈太后了,也学着李真一的口吻说道:“太子妃久居宫中,还记得哪些人和事呢?” 老太太一边用勺子喝粥,一边断断续续地说道:“明皇不能太宠爱贵妃了…….杨国忠专权误国…….连我一个妇人都知道安禄山要反了……明皇偏偏不信……”说到这,她停下来将一口粥咽下去,又继续说道:“都走了,明皇(唐玄宗)走了,太子(唐肃宗李亨)走了,连广平王(唐代宗李豫)都没带上本宫就走了。” 舒王从老妪的话里听出了她内心极度的失望,心中不禁有些酸楚,因为他曾听自己的母妃----韦贵妃说过,当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玄宗急急忙忙就逃往西川,临行只带上了杨贵妃、重要的后宫嫔妃和亲王家眷一起走,根本顾不上沈太后这些身份平平的东宫女眷,最后叛贼占领长安,将这些被遗忘的女眷一起掳走,送到洛阳后,全部打入掖庭为奴,很多人最后都死在了那里,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舒王收回了思绪,接着问道:“长安被叛贼攻破以后,您去了哪里?” 老妪听了默不作声,一口接一口喝着粥,直到将粥喝完了,才说道:“本宫去洛阳了,给他们洗衣服去了。成堆的衣服,洗不完不给饭吃,洗不干净也不给饭吃。” 舒王和李真一听了“太后”说的这些遭遇,都忍不住眼圈发红,眼泪在眼眶中打转,险些就落了下来。 “太后,您受苦了!”舒王终于忍不住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您知道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