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监军使 (第2/2页)
在为派不派咸宁郡王出兵犯难吧?老奴倒是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派咸宁郡王出兵既能限制他的兵权,同时又能让陛下掌控大军,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德宗看了他一眼,说道:“说吧。” “陛下,先帝代宗登基之初,为了限制武将的军权,曾经设过监军使一职,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和限制带兵将领的权力。但是武将们对此非常排斥,最后由汾阳王(郭子仪)出头,联合了文武百官一起向先帝谏言,诟病设立监军使将严重影响朝廷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最终是在唐代宗时期才最后平定)的进程。鉴于汾阳王的影响力和当时平叛的需要,先帝迫于压力,不得已撤销了监军使一职,但这正说明设立监军使,的确能大大削弱武将的兵权。老奴觉得,陛下不如也效仿先帝,在咸宁郡王身边安排一个监军使,正常的战事由他决断指挥,但是作战以外的权利用监军使加以掣肘。” 德宗听了连连掉头,说道:“朕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好,朕明日就降诏,为各镇带兵将领都设置一名监军使,并为每个监军使制印,以后凡是军令上没有监军使的印章即视为无效,其属下将士亦不得擅自执行,违者治以重罪。朕用诏命来提高监军使在军中的地位,这样就能使军权牢牢掌控在朕的手中,杜绝李怀光、李希烈这一类的武将谋逆了。” “陛下万万不可cao之过急。老奴认为,陛下这次只为咸宁郡王一个人临时设一名监军使,借此来试探一下文武百官的态度,如果群情汹汹,陛下完全可以推说此次讨伐李怀光,朝廷已经先行任命马(燧)仆射挂帅,而且马仆射也不负众望,带领河东军势如破竹,连下晋、慈、隰三州,因此朝廷不能无故临阵换帅。而这次派咸宁郡王去河中,他的职位高于马仆射,陛下因为担心咸宁郡王不服从马仆射的调度,所以才临时设立监军使,此举完全是从平定李怀光的大局考虑。”俱文珍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德宗的脸色,看到德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俱文珍才继续放心地说道:“陛下用这种话来搪塞百官,就可以避免与朝臣们对立并重蹈先帝之覆辙。而如果朝臣反对态度并不激烈,那陛下则小步快跑,将监军使逐步地安插到各军镇之中去。”
德宗听了俱文珍的话十分满意,说道:“你个老东西,朕没想到你的脑袋还挺灵光。但你的计策还有一点小瑕疵,朕告诉你,无需等到明日早朝,你过一会就亲自到咸宁郡王府上传朕的口谕,让浑瑊马上进宫,朕要当面向他解释为何要给他配备一个监军使。” “陛下圣明,那咸宁郡王虽然带兵打仗有一套,但是他肯定不明白陛下这次给他安排一个监军使背后的真实意图,只要他今天同意了,那明日朝中的官员知道以后就不好再反对了。” “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帮朕挑一个合适的监军使人选,这个人既要忠心还要办事精明。咸宁郡王不是莽撞之人,一路之上对监军使肯定会礼敬有佳,所以这次派出的这个监军使,一定不能惹麻烦从而坏了朕的大计。他此行对咸宁郡王的任何决定都要赞同并监督执行情况,以此来麻痹军中将领和其它藩镇统帅,唯有如此,才便于朕今后往各镇安排监军使。” “老奴明白,这次就派右神策军中尉霍仙鸣随咸宁郡王出征。霍仙鸣不仅忠于陛下,而且办事一向稳重,绝对不会节外生枝。” “好,让神策军右军中尉做监军使,朕也算给咸宁郡王面面子。你一会就去咸宁郡王府上将他请到宫中来……..” …….. 浑瑊听了德宗说了一大堆这次为什么决定给自己派一名监军使的原因后,恭敬地说道:“请陛下放心,臣此次出兵一定听从马仆射调遣,而且陛下派神策军中尉霍仙鸣为监军使,只要他不干涉臣指挥作战,臣并不认为此举有何不妥,臣愿谨遵陛下旨意。” 德宗听了浑瑊的话松了一口气,欣慰地说道:“咸宁郡王以大局为重,忠心可嘉,深慰朕心!记住,如果这个霍仙鸣依仗自己是朕派出的监军使而妨碍大军正常的军事行动,咸宁郡王可随时上奏折告知朕,朕对他一定严惩不贷!” ……. 中原。 战局果然按当初裴度的设想方向如期展开。 李希烈在月末派大将翟崇晖率领二万精锐淮西兵偷袭陈州,他原以为陈州守备不足,偷袭陈州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没想到陈州守军不仅兵精粮足,而且守城士兵十分强悍,给淮西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翟崇晖不得已紧急向李希烈求援。李希烈哪里想得到,淮西军在陈州攻城受阻还只是开始,更让他觉得雪上加霜的是,刘洽率领永平军、曲环率领神策军突然来到陈州,一番大战之后,居然将翟崇晖和他的残兵败将团团围在了陈州城下,如果再不紧急救援大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李希烈派兵偷袭陈州本身,就是为了鼓舞己方士气才发动的这场战役,哪能容忍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情发生,他只好继续派吴少阳带五千兵去增援翟崇晖。 吴少阳当然也知道救急如救火,接到李希烈的命令就派自己的儿子吴元济作为先锋,率领一千骑兵去打头阵。谁想他的儿子吴元济年轻气盛,作为先锋部队孤军深入,反而钻进了刘洽布好的口袋阵,吴元济的先锋营立即就被拦腰截断,后半段全军覆没,吴元济率着先锋营剩余的残兵败将也被收进了陈州城下的口袋里。这吴元济可是吴少阳最疼爱的儿子,如今被围在包围圈里面又怎能不心急呢?正所谓关心则乱,吴少阳完全不顾自己援兵有限的事实,冒然对堵截自己的永平军发动进攻,这又正中刘洽的下怀,淮西援军大败,战败后的吴少阳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也顾不得将来李希烈如何处置自己了,壮着胆派人火速到汴州去向李希烈继续讨要援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