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一地鸡毛 (第1/2页)
眼瞧着爷爷在自己怀中昏倒,徐衙内登时急得大叫起来,“爷爷,爷爷,你醒醒……快……快来人,请先生来!” 父爱如山,徐老爷子这位父亲对徐通判而言,不仅仅是父爱如山,那背后不为人知的背景更是一座高高耸立的牢靠的大山。今日若是把老爷子气出个好歹来,若是让老爷子背后的那位巍峨大山知晓了去,他这个通判的位子可就真的要悬了。 一时间,平日里镇定自若的徐通判竟是彻底失态了,他也吓得慌了,抓住徐老天爷枯瘦的手臂,连连摇晃着,带着哭腔喊道:“父亲醒来,醒来,可不要吓唬我这不孝的儿子呀!” 南宋之世,最重孝道。莫说他一个小小的通判,就是皇帝又如何。想当年逊位的宋孝宗病重之时,已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宋光宗对父亲不闻不问且不说,即使宋孝宗病逝,他居然也拒不服丧,大大地违背了理学之孝道。 正因为如此,宋光宗被大臣韩侂胄和赵愚汝以不孝之名,逼迫其退位,将皇位让与太子赵扩,即目下在位的赵官家、史称宋宁宗的大宋皇帝。 瞧着父亲面无血色的模样,徐通判已是惊惧、心痛得涕泪交加。此时的他哪里还有官场威仪可言,衣衫凌乱,披头散发、鼻青脸肿,浑身沾满了茶汤泥污,那模样简直如同市井无赖一般。 “父亲,快醒来呀——”徐通判的哭声嘹亮,那痛苦的神情仿佛心痛得肝肠寸断,那发自心底的恐惧更是让他已现富态的身子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刘县令见状,方才瞧热闹的心思登时烟消云散。他赶紧伸过手指在徐老太爷鼻端试了试,发觉气息已是极为微弱、近不可察,不由得神色一紧,向着那师爷高喊道:“快去请先生来,快去,快去!” 此时刘县令那淡金色的面庞,瞬间布满惊恐之色。这徐老太爷可是通判大人的父亲,是通判大人丝毫不敢忤逆的父亲。 若是他今日有了什么意外,在自己的县衙大堂上出了意外,万一一昏不醒,他这个小小的县令,那可真的是要吃不了兜着走,那兜着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真地就难说了。 一边喝令着师爷去请先生,刘县令一边心底暗暗抱怨:今日怎地如此不顺,先是接了个棘手的案子,还未想好如何应对,这通判大人的父亲又昏倒在大堂上。 早知如此,还不如陪着儿子去清风楼,讨些醉风美酒来饮,且不说诗酒风雅,单说饮得醉了哪里还能升堂问案,又哪里会有这等塌天般的麻烦事。 一时间,人头攒动的大堂上众人登时寂静无声,唯闻徐通判父子二人或心痛惊惧中夹杂着惊慌失措的哭喊声。 今日这一幕幕,堪比说书先生口中精彩的闹剧,众人面上的神色更是丰富多彩,想笑却笑不出声来,想哭却觉着场景不适合,想要上前去搭把手酒醒徐老爷子,却又担心自己惹上祸端。 众人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向县衙大堂内望去,将县衙大堂的正门,围得是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瞧着痛哭流涕的徐通判父子,瞧着神色紧张的刘县令,人们一个个闭紧了嘴巴,唯恐自己一声咳嗽,触了通判和刘县令的霉头。 “让开,俺来看看!”一派寂静声中,略显稚嫩的男中音响起。 只见那少年崔硕一把推开了身前的衙役,连赶两步来到徐老太爷身前,厉声喝道:“快些放下,让老太爷躺平了。再摇晃,怕是要出人命了!” 那徐衙内自是识得崔硕的厉害,闻听怒喝声,心头登时一慌,抱着爷爷的双臂一抖,差点将徐老太爷滑脱下来。 徐通判转头怒视着崔硕,满脸泪水流淌着,仿佛一头愤怒的棕熊般咆哮道:“滚开!” 徐通判这声大吼,怒气勃发,直将唾沫星子喷得崔硕满头满脸。 忍着那股腥臭的味道,崔硕默默地擦干了面上的唾沫星子,眼下徐老太爷危在旦夕,救人要紧,他没有闲工夫计较徐通判那声无礼蔑视的咆哮。 “通判大人正的要做不孝逆子吗?再不放徐老太爷躺下,华佗、扁鹊重生也救不及了!”当此危急时刻,崔硕道出了足以震动徐通判的一声怒喝,运足了中气的一声大吼,如同闷雷响起,直震得徐通判和众人耳膜阵阵作响。 佛家对执迷不悟之人行当头棒喝之法。此时的崔硕手中并无木棒,但这一声大吼对徐通判而言,却十足地生出了当头棒喝之效。 “什么……” 闻听不孝之说,怒极的徐通判竟是面露恐惧之色。瞧着崔硕那义正言辞的模样,显然不是说谎,更不敢在这大堂上讹他堂堂的徐通判。心乱如麻的他,心中如同塞了一团乱麻,默默地道:“性命之忧,父亲,莫不是......” 一旁的徐衙内也慌得没了主意,平日挂满嚣张的面孔上已是写满了惊慌无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