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仪程 (第2/2页)
连日来忙于埋首用功苦读,秋闱更是日日迫近,连那日崔硕街头痛扁黑白帮闲的好戏都未赶上,吕蒙心里确实压抑地厉害。 一通大笑之后,心头的压抑徐徐散发而出,吕蒙心头大觉痛快,不经意间往日的豪爽洒脱又找了回来。 待止住了笑声,吕蒙拿锦帕拭了拭眼角里笑出的泪花,粗声道:“二弟真是个会打趣的妙人儿。” 随后,吕蒙话音一转,声调压低了许多,神色郑重地言道:“秋闱将近,前日家父和俺商议着,商议如何送主考官‘仪程’之事。” 仪程 崔硕听得先是一怔,一时没明白过来这仪程到底为何意。心思微转之后,这才明白仪程便是财货,直白地来说便是送于考官之贿赂。不过古人说得文雅,只是用仪程二字来隐晦地描述罢了。 “吕伯父可是寻到了门路不成?”崔硕看似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因为凭着他心底深处关于南宋科举之记忆,朝廷防止科场舞弊之法甚为严密,特别是严禁应考之士子和考官接触。寻常之人,即使想送考官“议程”,怕是也难以寻到门路。 “二弟,此事说也凑巧......”吕蒙不经意间,声音已是压低了很多。 南宋科举之盛远超前代历朝,各州府解试之应试士子激增,取中比例近五百而取其一,竞争尤为惨烈。因此,应试的士子们为了取中,为了获得来日省试、殿试之资格,为了来日鱼跃龙门,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虽然朝廷禁止了隋唐以来之投公卷制、公荐制,大力推行了锁院、封弥、誊录等预防科场舞弊之法。然而,无漏洞之制度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有。南宋科场舞弊之风非但没有禁绝,各种令人瞠目结舌之妙招反而层出不穷。然而,这只是对科举考试中和考试后而言。
对于科举考试之前而言,考官回避制、禁止投公卷制和锁院制之推行,确实收到了明显之成效,考前舞弊之可能性大大降低,已是近乎于无。 眼看着秋闱将至,吕蒙还有吕家之家主吕博齐莫非真地寻到了奉送“议程”之法? 本是心下生疑的崔硕,待听着吕蒙之讲述徐徐深入之讲述,那面上之笑意渐渐收敛起来。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听着吕蒙那抽丝拨茧般的分析,崔硕不由地心底暗自赞叹人之智慧无穷也。 先说考官回避制。 吕蒙即将迎来之秋闱在南宋名为解试,又名州府试。大宋之制,各州府之解试,实行考官回避制度。换而言之,即各州府解试主、副考官,不得由本州府之官员或原籍本州府之官员担任。此番绍兴秋闱主考官已定,便是原籍平江府、现于临安府任职之一位开禧年间进士。 此法说来,是禁绝了本州府之人情贿赂。然而,吕家的生意借着醉风热销之势头,已是延伸到各大州府,这平江府便是吕家特意经营之地。 今秋绍兴府秋闱之主考官月余前返乡探亲,在“醉风”之召唤下,成了吕家在平江府“醉风楼”之常客。对于这位主考官之喜好,吕老爷更是在日前已是得到了确切之消息。 因此,吕蒙之父吕博齐已是在这看似铁板一块的考官回避制面前,寻到了一处细微之漏洞。 再说禁止投公卷制和锁院制。 自隋唐以来,士子们往往在科举考试之前,将自己平时所著文章献于主考官,并以之作为考试成绩之依据,名曰:投公卷。投公卷在唐朝已成为科举考试必备程序之一。 正是这原本善意之投公卷之制,却被考官们发挥成了徇私舞弊之手段,于考生们而言,更是可接着投公卷之名为所欲为,以博得考官之私心暗许。 自大宋立国以来,已对“投公卷”之制进行了两次改革。 首次改革始于景德二年十二月,礼部为防止侥幸之士子假借他人公卷投献,严令士子们必须亲自投献公卷,并在公卷上写明家状,待对照字迹之后再予以处置。同时,礼部又严令考官必须在考前一个月在贡院评定公卷之等级,否则视为无效。 再次改革,始于庆历元年八月,此番正式废止了天下士子投纳公卷之制。 这禁止投公卷制和锁院制并行,方可生出最大之功效。所谓锁院,即当考官确定之后,立即进入秋闱之州府贡院中并锁门严加防范,以断绝他们和外界之联系,避免试题泄露和士子行贿请托。 然而,制度乃死物,人却是灵活得紧。施行“锁院”之制、防备森严之贡院却防不住尖滑胥吏放水。日前吕老爷已花大力气买通了胥吏,打通了提前和考官联络感情、奉送“仪程”之路子。 此番,吕蒙只要循着父亲铺好的路子,投纳上自己的公卷,虽不可作为考试成绩之参考,但可以让考官辨认出他的字体,从而为进一步的照拂打好坚实之基础。 当然,钱能通神,考官那头还是要靠着银钱开路,并且这银钱还取了个文雅的名头——“仪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