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 大靠山 (第1/2页)
“二弟,你说这仪程之事,如何是好?”吕蒙将话说完,扬着浓黑的眉毛紧盯着崔硕,眼神里暗含着少见的犹疑不定。 平日里,吕蒙这位商人之子可是大大咧咧的豪爽性子,然则,其豪爽却是外粗内细,其心思之细腻绝对堪比身为吕家家主之父亲。不过吕蒙之精细乃掩藏在其豪爽性子之下,与其没有深交之平常人难以发觉,往往会小看了他,这正是其城府所在。 对这位义兄之性子和城府,数月相交下来,崔硕已是心知肚明。然则,崔硕并未排斥,反而觉得自己交友得人。崔硕喜欢和聪慧而有城府之人交朋友。因为,在崔硕看来,和聪明人交朋友,自己才有进步之可能。这不是市侩,也不是算计,而是两世为人之人生体验。 以吕蒙之城府和聪慧,贿赂秋闱解试考官如此机密之事,绝对不会轻易告人。此番,他能对崔硕直言相告且诚恳地询问崔硕之意见,显见其已经真正地将崔硕当成了知心朋友,而不是那种逢场作戏的结拜兄弟。 望着吕蒙再次闪烁不定的目光,崔硕甚至能听到其“嘭嘭嘭——”紧张的心跳。此等绝佳之机缘摆在面前,顺势而为,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这对吕蒙寒窗苦读近十载的士子而言,绝对是一场关乎其人生命运之重大抉择。 如此重大之抉择,如此决定其人生命运之抉择,吕蒙竟然将这难题抛给了结拜义弟崔硕——这个整整比他小了三岁的少年,这个数月前方才从会稽山下的农舍闯进绍兴城的少年。 其诚意,其对崔硕眼光之信任,可见一斑。 面对着这种满是诚意的信任,面对着义兄吕蒙那殷殷期盼的目光,崔硕并未急着作答。只见他习惯性地摸了摸rou乎乎的鼻头,随后双手背于身后,在厢房中踱起步来。 压力,看似悠闲踱步的崔硕,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这是来自义兄吕蒙之压力,更是崔硕所无法推卸也不愿推卸之压力。因为崔硕不但不想辜负吕蒙之信任,还想将这可贵之信任培育得比金石还要坚固,而不仅仅是因“醉风”而结成之利益捆绑。 自重生这千余年前的南宋之世以来,崔硕交友有限。而知心的朋友,即来日若自己不幸落魄之时、甚至锒铛入狱之时,能毫无借口地伸出温暖援手之朋友,只有吕蒙一个。至少,在崔硕看来是如此。 刘牧禾、徐勿天,不过是诗文结交、意气相投;赵与莒,不过是自己多了历史之先知而刻意结交,况且这位乃是来日之大宋皇帝,一旦登位之后,难免不会有天威难测之事;还有村中的狗儿,这位患难时的贫贱之交来日即使想要帮自己,怕是也使不出多大的力气,更多的只是穷帮穷而已。 由是之故,崔硕对义兄吕蒙抛来的这个难题,不得不慎重思虑,将其利之所在和弊端充分地考虑清楚之后,方可拿出自己成熟之意见,以攻其抉择之参考。 历史记忆,自以为熟读史书的崔硕,细细地搜寻着心头模糊而又清晰的历史记忆。他思索着,那一幕幕的历史趣闻掌故浮现在眼前,此时,在崔硕看来已是变得活灵活现。 足足过了半柱香的功夫,崔硕才停下了脚步,扬起一对朗目,定定地注视了吕蒙半饷,这才悠悠地抛出了一句话来:“利害,有其利,则必有害,此乃相辅相生之阴阳之理。此事之利害,兄长、还有伯父那头可是思虑清楚了?” 崔硕并未直接作答,因为他觉得那样会显得鲁莽而草率。 要知面前的义兄吕蒙和他那位父亲吕老爷,都是城府颇深的聪慧人物,此事自有他们的考量。 将这难题寻崔硕这位少年来问,一是出于对崔硕之信任,二是觉得在“醉风”经营上连出妙计的崔硕智计远超常人,当然,还有另一种缘故,那便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常理了。 “利害,这一边是诱人之利,一边是遗患无穷之害,兄长......”崔硕喃喃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再次循循善诱地问着义兄吕蒙之心底之考量。 其实,对于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崔硕心里清楚得很。 譬如,他虽然能吟诵出几首诗词博得才子美名,但却不敢冒失地赴科场应试,因为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南宋科场,他名落孙山几乎是预料之中的。 再譬如,他虽然能帮着吕老爷在“醉风”经营之事上频现妙计,但却不愿贸贸然自己经营,因为毕竟前世的他只是一个安全主管,对事业经营还差得很远。 优势,相较于吕蒙父子二人,崔硕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