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象棋文化 (第3/3页)
局、残局就达二千八百七十五局,变着盈万.其内容的丰富,行棋运子的韬略,布局进招的神妙,至今仍然是棋手学习的经典.至于民间自创的棋局,现代、当代刊行的棋谱,棋书,就更是车载斗量,数不胜数了.2、象棋不但以特有象征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群众,还以派生出各种艺术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棋艺,深入民心.如排局、三子棋、双井棋、四子棋、斜方棋、十字棋、旋转棋、擒敌棋、围瓜棋、直棋等.这些棋以游戏为主,棋法简约,极易掌握.除排局、擒敌棋是有字棋外,余皆无字,均可用兵卒或黑白棋子代之.如逢无象棋用具时,随处可以画地为枰,拾石子、树枝作棋子,野外、田头、街巷皆可享棋艺之乐.在它们之中,能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艺术的则是排局了.排局虽从象棋残局脱胎、演化而成,但它犹若书法之于汉字,音乐之于数字,其任人创造的美,遣子蕴意,造化无极的空间,已在各门艺术中独树一帜.单排局体载划分就有连照局、冷着胜局、宽紧胜局、最长连照胜局、普通和局、七子和局、字形局、图形局、江湖棋局、民间棋局、古局诠正、姐妹局、趣味棋局、单双步局、游戏棋局、少子局、多子局、实用排局等十八种.目前,排局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创作方法和美学理论.象棋在中国形成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无疑是中国象棋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教育性:寓教于乐,又是中国象棋的一大特点.“虞舜作象棋以教商均”,孔子的“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提法,都说明象棋具有养德导智的教化作用.具体说来,惊险的搏杀,可以培养人们应变事物的敏捷;行棋运子的统筹、算度,可以增强人们的数学知识;千变万化的变着,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动的节奏、形的美感、棋子的执着追求,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想象力;临杀勿急、见弱不欺、临危不乱的棋艺哲理,可以冶炼人们的品格;遇强不怯、遇险不惊的短兵相接,可以培养人们坚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象棋的棋规,无不在端正人们的行为规范.象棋教化于人的,显然不仅仅这些,它丰富的内容,时刻潜移默化着下棋的人.二、象棋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人类任何一样东西的发明、创造、完善,不但与其发明地的政治、科学、文化、哲学、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有密切关系,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特性呈现出来.象棋作为中华民族一项特有产物,它势必一方面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又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而独具一格.象棋之所以数千年至今不衰,就是由于它既有一个无限的创造空间,又有着独特的、广博而奥妙无穷的文化内涵.大体说来,象棋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是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即象棋的知识化、艺术化和社会化.知识化:象棋从原始棋脱化出来时,正面临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形成的社会.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可从中体现出来.学在中国,可谓源流渊远,若从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算起,至今有五千多年之久,几乎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起步.古有三易、、.今只存。学是春秋以前中国文化的最高表现形态,它的发展,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过程.象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发展,充满理是再自然不过了.当时的“六博”,棋法单一,但它的投箸行棋与的揲蓍——“挂一以象三”是一致的,即谁投箸赢,谁就获得“天地人”三才,行棋必然“光明正大”,为“正义之师”.所以六博的棋法,谁投箸赢得多,谁就易取胜,还保留着的“唯心”原理.由于象棋的象征特性,它极易吸纳所处时代的知识精华.但它又非死搬照套.曾有一种“灵棋”,置棋十二枚,几乎照搬的方法,每四枚为一组,分刻上、中、下三字,占卜的时候分四次投掷,每次都得到上、中、下的一种组合,最后将四次得到的结果放在一起,来预卜吉凶.切合是切合了,却远离了棋的灵性,而流于刻板.最终是没被大众接受,只成为占卜的工具,随着孔子著,灌之予较为丰富的哲学内容之后,人们对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人们就从博棋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塞戏”.首先,塞戏以尊重客观规律出发,摒弃了博棋投箸行棋的“侥幸取胜”作法;其次是溶进更为丰富的学原理和儒家的哲学思想.正如汉边韶的叙道:“始作塞者……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吕律极也;cao厥半,交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止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趋偶方析,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而复始,乾行健也;局平方正,坤德顺也……”说明塞戏不但把的四象、六爻、阴阳、乾坤、刚柔等内容揉了进去,还把儒家的仁义、德、礼、中庸等哲学精华吸收了.而诸子百家中,较有代表性的道家、兵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充实了象棋.如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使棋子变得更为微妙、含蓄;兵家的军事谋略,使象棋富于奇诡、变化难测;名家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其“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说明“指”不仅是独立自存的,而且不依靠物,可以转化为物,从理论上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象棋的内含:即同是一付象棋,却可以同时象征许多事物.像车,你可以把它当作战车,又可以当成潇洒的人物。从尧舜制棋,孔子倡棋,屈原在篇中把象棋当“国宝”来赞誉,到后来班固、边韶、汉成帝、魏文帝、周武帝、宋等对象棋的积极参与及高度评介,我们可以看到,象棋不仅被当时的最高知识阶层认可、介入、钻研,而且最高统治者也把当作宠物,不敢小觑.明朱元璋是象棋一流高手,也因此深知象棋具有“经国用兵”的丰富内容,害怕朱家的江山不稳,便严禁国人下棋,将下棋列为“杀头之罪”.由此可见,象棋被知识化之后,本身就像一片知识的海洋.艺术化:象棋寥寥三十二只子,便深藏着中国文化丰富的意蕴,无疑是体现了传统文化、语言的艺术精华.辞的简约、精致;先秦文学语言的精炼、深刻;诸子百家学说的以一当十、字简意深的艺术手法,对象棋棋子多少的设置,当是极有启发,并被吸收了的.秦汉前后的书法、绘画、建筑的精美,则促使象棋去寻求、完善自身的形体美.如棋枰的对称美,棋子摆布的建筑美,行棋运子形成的书法的空灵美,无不体现着艺术的韵味.至唐宋诗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的兴盛,使象棋的阴阳、刚柔、对立的矛盾冲突哲思增添了新的内容.它的开、中、残局,犹若诗词的起、承、转、合,戏剧的呈现、发展、高潮、结局;对局的突变、惊险迭出,如若小说曲折的情节,悬念的设置.而戏剧、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则使象棋各子具有不同的性格:既有正气凛然的车,浪漫空灵的炮,亦有刚柔并兼的马,忍辱负重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兵卒.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含蓄的,人们只有通过细细的品味,大胆的联想,心身的融入,才能悟到它丰富的美.象棋亦然.所以说,象棋是动的诗,静的画,一个艺术化了的人生舞台.因她是艺术化了的舞台,我们体味到的就不是像五子棋、六子棋那样简单的搏杀快感了.当我们打棋谱,或看高手下棋,我们就可以看到:有的行棋豪放,无一子不像汹涌的大潮,不像奔腾的马,仿佛李白的“银河落九天”,令人心胸澎湃,大气盎然;有的行棋细腻,宛若丝丝春雨,一层一层地为你露出“春天”的真容;有的刚柔并济,既为你开出花……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