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_七百三十六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七百三十六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第1/3页)

    七百三十六章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2oo5年5月8日,17岁的赵鑫鑫力挫群雄,夺得全国象棋大师赛冠军和“特级大师”申报资格。5月16日,某媒体刊一条爆炸性新闻,“河北名将阎文清向中国棋院有关领导举报,最终晋升男子特级大师、并被称为‘中国象棋有史以来最年轻男子特级大师’的赵xx,是靠本人出资4万元,在关键的最后一轮比赛前通过中间人出面搞掂其他相关棋手,而‘买来’这个象棋界至高称号的。”这一消息令举国震惊,棋界更是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各地报纸、网站纷纷转载此文,网上点击率飙升,冷寂已久的中国象棋界成为关注热点。赵鑫鑫究竟是如何踏上通往特级大师的红地毯的?这位在象棋界颇具实力、前途无量的少年天才是如何陷入丑闻漩涡的?自“丑闻”曝出后一直被媒体包围、但拒不开口的赵氏父子接受了朱晓军、宫富文的采访。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在惊叹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之余,也感悟到,无论多么浓烈的父爱,其实都应该有它的尺度与底线,否则也许会葬送了孩子……

    2oo5年5月7日,全国象棋大师赛开枰的第三天,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一条安静的商业街上,一个铺面不大的砂轮经销店里弥漫着点火就着的焦虑。这家店是赵鑫鑫家的,店铺上面三层楼都是他的家。

    过去赵鑫鑫参赛,不论多远,父亲赵友增都要陪同前往。儿子15岁后,对父亲说,我已经是大人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你不要再陪我了。于是,赵友增这位非常专业的“陪赛”就被“炒了鱿鱼”。但候在家里比守在门外更让他如坐针毡、寝食不安。他等待的电话终于打来了,儿子禀报,他的积分与北京队的蒋川相同,都是6.5分,但对方的小分高他1.5分。中国象棋赛采取的是瑞士制,棋手赢一轮得1分,和棋得o.5分,输棋不得分。以“强对强、弱对弱、不重复”的对阵编排原则进行九轮较量,最后积分第一的棋手获得冠军。如果积分相同,则比较小分。5月8日,赵鑫鑫对阵江苏棋手徐,蒋川则对阵一名四川棋手,身为浙江省象棋协会副主席的赵友增心里清楚,如果明天儿子和蒋川的积分仍然相同的话,那么冠军和特级大师很有可能就是蒋川的了。

    特级大师对每一位棋手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中国象棋界,男子特级大师仅有15位。这次,赵鑫鑫若能获此机会,他将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级大师。他唯恐一招不慎,失之交臂。赵友增多么想在这关键的时刻帮儿子一把。儿子最后一轮的对手徐是颇具实力的棋手。棋逢对手,心理和运气尤为重要。那么除此之外呢,就是较为司空见惯的“猫腻”了。

    2o世纪8o年代后期,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象棋比赛悄然出现让棋之风,2ooo年以后,人情棋被市场化了,这古老而清高的竞技比赛出现了买棋。赵友增听说在一次全国象棋大师赛上,一位有望夺冠的棋手,在最后一轮比赛前跟对手谈了一笔交易——以1o万元的高价买一盘棋。因为那盘棋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不仅关系到他能否夺冠和晋升为特级大师、还关系到能否得到省里奖励的一套住房,以及能否与心仪的女子结婚……

    于是,赵友增的心怦然而动,建议儿子跟徐私下沟通一下,如对方能让棋的话,可以给他一笔经济补偿。金钱往往是父母对儿女最慷慨、最直接的资助。尽管赵鑫鑫多次获省和全国的“体育道德风尚奖”,可是他没有抵挡住特级大师的诱惑,接受了父亲的建议。

    挂断电话,赵友增的心好像还在嗓子眼悬着。为了儿子,他悬着心度过了十几年。儿子是他的命根子,闭上眼睛,3岁的儿子、4岁的儿子,还有儿子那一盘盘下过的棋都会浮现在他眼前……3岁的鑫鑫还没有柜台高。那时,他家开香烟店,一位熟客来买烟,见他们夫妇正忙,就逗满地乱跑的赵鑫鑫:“鑫鑫,给我拿一包中华烟。”鑫鑫收钱后,果真将一包中华烟递到他手里。更为惊奇的是,鑫鑫居然还把钱准确地找给了他。他惊叫起来:“老赵啊,你儿子可不得了啊,3岁就认识字,还会算数!”

    赵友增是棋迷,没事儿就杀两盘,儿子从小就围着棋盘转来转去。一天,棋散人去,4岁的儿子趴在棋盘上玩了起来。赵友增无意中现儿子在自己下棋,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子,招招不差……他一把抱起儿子,高兴地叫起来:“我儿子会下棋了!赵鑫鑫会下棋了!”

    儿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记忆力好,善于计算;做事执著、投入,这是顶级象棋大师的潜质啊。赵友增一拍大腿,让儿子学象棋!浙江省在象棋方面实力较弱,温岭则是弱中之弱,连棋校都没有。让儿子跟谁学?赵友增充其量是个业余水准偏上的棋迷,哪里培养得了专业棋手?赵友增可不那么想,在他眼里,只有不想做的事儿,没有做不成的事儿,他的人生经历足以证明这点。他出生于穷苦人家。在他很小的时候,mama想跟邻居借两元钱,邻居不仅不借,还冷酷地逼问mama道:“你用什么还我?”那话像刀子扎在友增幼小的心上,终生不忘。他誓长大要赚很多很多的钱,让母亲花不完。可是,在他16岁那年,贫穷和磨难耗尽了母亲的生命。

    22岁,他揣着1oo多元的退伍金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贫穷,使得他27岁才成家。为了生计,他修过鞋,卖过豆腐,倒过煤,做过皮带;每天凌晨1点钟起床,晚上9点多钟上床。几年以后,他挤进温峤镇有名的富人之列。他相信,凭儿子的潜质和天赋以及自己的执著和投入,一定能把儿子培养成优秀棋手。他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全力以赴陪儿子学棋。1.5万元,两个朋友之间的一个“君子协议”5月7日晚上,儿子又来电话说,蒋川在饭后约他和邱东去逛街了。邱东是儿子的队友,赛期两人同住一屋;蒋川是温州永嘉人,比儿子大4岁。蒋川和儿子是老朋友。过去,在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