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_七百三十六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百三十六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第2/3页)

少年赛中夺冠的都是蒋川,后来蒋川退出少年赛,儿子才拿了冠军。

    赵鑫鑫告诉父亲,在逛街时蒋川对他说,明天的冠军肯定在他们两人中产生,为给拿亚军的人一个安慰,不管谁拿了冠军,都把奖金给亚军。赵鑫鑫想,他们彼此是朋友,水平差不多,结果一位拿了冠军,晋升了特级大师,还有1.5万元的奖金;另一位屈居亚军,仅得1万元的奖金,心里肯定是不平衡的。于是就答应了。可是,回到房间后,他又拿不定主意了,打电话问父亲。“既然你已经答应了,就那样吧。”赵友增认为这没什么不妥。

    母亲陈菊花不同意,让儿子跟蒋川说解除这个协议。

    “妈,算了吧!我已经答应他了,反悔不好。”儿子说。

    儿子从小就讲信誉、重承诺,陈菊花只好跟儿子要来了蒋川的电话号码,自己直接打电话给蒋川,提出取消协议。最后,她祝蒋川比赛成功。

    那一夜静谧而漫长。这么几番折腾,他们的心里好像长满了蒿草,乱乱的。明天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儿子会不会像7岁时那样拿下冠军?

    1995年5月,7岁的赵鑫鑫轻松地夺得温岭市运动会小学组象棋冠军;接着,又夺得了台州地区象棋赛少儿组第二名。当地象棋界轰动了;哪来的赵鑫鑫,怎么这么厉害?

    战告捷,赵友增信心倍增,让儿子拜温岭棋王钟云贵为师。一年后,又领着儿子去上海拜象棋大师王鑫海为师……

    小孩的兴趣往往像川剧的变脸,儿子对象棋的兴趣很快就因为习棋的单调和枯燥而消失了。当看到其他孩子在外边自由自在地玩耍,自己却守在“楚河汉界”旁时,就感到特别委屈。他渐渐对32只棋子感到厌烦与怨怼,渴望逃离。于是,他一遍遍地求mama,让mama跟爸爸说,他不想下棋了。

    陈菊花本来就不同意让儿子下棋,她希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考重点大学。下棋是件耗费精神、呕心沥血的事儿,看着瘦弱得像绿豆芽似的儿子守着棋盘一下就是十几小时,她心疼哟。她怕儿子累坏身体,累伤脑筋,为此夫妇之间没少闹矛盾。赵友增哪肯半途而废,在他的坚持下,儿子终于顺着“楚河汉界”走了下去。短短一天,少年天才的人生从巅峰跌落到低谷5月8日,赵友增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他以双车双兵对车炮兵的绝对优势赢了徐。在他结束之前,蒋川已和对手和棋。这样,他以积7.5分、高蒋川o.5分的成绩获得了冠军和申报特级大师的资格。

    赵友增和儿子的十多年心血没有付诸东流,家庭的付出没有白费!狂喜之中的他甚至忘记问儿子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这盘棋他是靠实力赢的,还是如前一天父子之间约定那样,是花钱买来的。欢欣不已的赵友增拿起电话,拨给天南海北的朋友亲戚、店里的常客、关心象棋的棋友和不关心象棋的朋友……几个小时过去,嗓子沙哑了,他还在兴奋不已地拨打着,陈菊花嗔怪道:“电话都让你打爆了!”

    5月9日,中国象棋协会的电话令赵友增的心情从巅峰跌入低谷。他像被电流击中,握着话筒说不出话来了。他们向他调查赵鑫鑫买棋的事情。

    儿子是否给了徐钱了?倘若如此,那么是自己害了儿子!他拿起电话想问儿子,又放下了。他怕儿子承受不住如此残酷的打击,怕儿子再出什么意外。在象棋方面,儿子是大师;在生活方面,他还是个孩子。听说此事,赵菊花脑袋一片空白,从一楼跑到四楼,又从四楼跑到一楼,她恨不得立即见到儿子,像鸟儿一样将遭受伤害的孩子揽到翼下。可是,儿子已去黑龙江比赛。怎么办呢?

    最后,赵友增给儿子的几位队友打了电话,请他们关照一下儿子。儿子走到这种地步不容易啊!从某种意义上说,儿子的成就不是他个人的,是这个家庭的,可不能让这场黑色风暴席卷一空啊!

    1995年,为了让儿子学棋,赵友增不仅把家搬到温岭市内,还花6.5万元买了一辆车。虽然赵友增不是象棋教练,也不是大师,但他知道棋艺只有在和强手的对弈中才能提高。于是,他开车拉着儿子到处寻找高手“厮杀”。

    在那段日子里,赵友增的大脑只有一道程序——寻找弈林高手。有时找不到,他晚上连觉都睡不着。有时找到了,可是人家不愿意跟一个孩子对弈——赢了不光彩,输了没面子。赵友增就“下彩”,1o元、2o元,甚至5o元钱一盘棋。儿子赢了,他请客;儿子输了,他付钱。有时大老远赶过去,人家正忙,他就跟儿子苦等,一等就是三四个小时。儿子从小就有棋手的风范,赢棋不窃喜,输棋不气馁,屡输屡战,赢棋为止。有时,眼看就赢了,结果一步不慎输了,儿子委屈得直抹眼泪,可是边哭边摆棋,接着再下,不屈不挠。

    儿子打遍温岭没对手了,赵友增就领他去临海;临海没对手了,就去温州……那几年,赵友增领着儿子南征北战,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深圳、南昌等地。

    一次去临海,遇到了洪水,水深没膝,车开不进去了,赵友增就领着儿子趟水走进城。一次去安吉县比赛,路途遥远,要斜穿整个浙江,车开半道就抛锚了,赵友增就找辆卡车拖着走。道不好走,拖车很危险,尤其是下坡,吓得儿子直冒冷汗。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让卡车拖到安吉——哪怕天上下刀子,他也要顶着锅盖领儿子去下棋。

    外出归来,他们父子经常衣衫不整,狼狈不堪,这让陈菊花看着心疼。不过,他们的苦没白吃,儿子像久经沙场的武士,在厮杀中成熟起来。他赢棋越来越多,输棋越来越少,对手越来越难找了。一天,听说3oo多公里之外的省城杭州,有一位在全国能排得上名次的名手,赵友增欣然领着儿子前去请教。事先约好下一天棋,每盘5o元。如果顺手,名手可有千儿八百元人民币入账。第一盘,旗开得胜,名手赢了,赵友增给了5o元;第二盘,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