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_三二九、薨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二九、薨逝 (第2/2页)

选的。但看到赵与莒在自己榻边的模样。她觉的很是心安。虽然没有子女。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官家……哀家睡了多久?”

    “太后醒来。这实在太好了!”赵与莒面上浮出来自内心的喜悦。他轻轻拍着杨太后的手:“太后睡了三日。御医说了。只要醒过来便无妨!”

    “呵呵。官家在欺我。”杨太后微微一笑:“哀家自知身体情形……这一次只怕是熬不过去了……”

    “太后何出此言。孟钧与银铃这几日都在问。皇祖母为何不与他们玩呢。”赵与莒见她这模样。心中暗暗一惊。忙将话题岔开。提起皇子与公主们。杨桂枝自己没有孩儿。对赵与莒的子女都极尽疼爱。有时甚至有些溺爱了。

    “我病了。莫让他们来。被病气冲了不好。”杨桂枝笑了笑。突然伸出手。做出一个甚来亲热的动作。抚摸了一下赵与莒的头。

    “官家是个好天子。我大宋中兴已是定局。我一介妇人。起自卑微。蒙先帝不弃。的为皇后。又蒙官家孝顺。侍如生母。此生已是足矣。”杨桂枝慢慢抚摸着赵与莒的头发。轻轻叹了口气。两人离的近。赵与莒嗅到一股很不好的气息。他心中一惊。这是死亡的气味吧。

    “若官家只是如此。那还是小孝。官家匡复中原。恢复旧都。开疆拓土。民殷而国富。这是大孝……便是太祖太宗。也未必能如官家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哀家这一世。做过许多错事、坏事。先帝龙驭的最初几年。哀家夜不能寐。总觉的那些被哀家害过的人来索命……不过。这几年已经好了。哀家吃的香睡的稳。便是有什么风吹草动。哀家也会想。有官家在呢……”

    这番话是杨太后真情流动。赵与莒哽咽了一下:“母后!”

    “终于叫哀家母后了……你其实一直在唤我太后呢……官家聪明。便是这小的方……”

    杨桂枝半是调侃半是轻嗔的说了一句。赵与莒面上微微紧了下。刚想再说什么。杨太后突然剧烈的喘起气来。赵与莒替她抚背顺气。良久之后。她才安稳下来。

    “官家如此出色。哀家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皇后之事。官家自然会有分寸。皇子公主的养育。官家也是成竹在胸。哀家唯有一句。还望官家记着。”

    “母后何出此言。有什么事情。待母后身体好了再吩咐就是!”赵与莒道。

    “不成了……不成了……此时不交待。今后便没有机会了……”

    杨桂枝一边喃喃说着。一边仔细打量着赵与莒。又喘了几口气。她道:“官家太聪明。太过聪明之人。当妨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赵与莒一惊。垂首应是。

    “官家……哀家听的人言。说官家幼时曾的吕祖点化……你生母荣王太妃在府中。也是常年供奉吕祖的……官家说这世上真有神仙么……”说到此处时。杨桂枝声间不免有些颤抖。

    赵与莒微微迟疑。然后点了点头:“有的。母后定然会被神仙接引。永登天国……”

    杨太后点了点头。笑了笑。面上泛起一丝与她脸色不合的红晕:“唤崔与之……罢了。这老儿畏寒。唤魏了翁与郑清之……还有赵善湘来吧。”

    炎黄七年冬十二月十六日。皇太后杨桂枝薨。薨之前。喻魏了翁、郑清之与赵善湘。好生辅佐天子。遗嘱与先帝合葬。仪式殉器尽皆从简。并将自己私库中存下的钱二百万贯尽数捐与国库。

    “太后之钱。竟然如此用法。”

    虽然从以孝治国的角度考虑。赵与莒在这段时间内要为太后服孝。但国家大政还是需要他去处理。有关太后身后遗留钱钞的使用上。赵与莒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用这笔钱在刚开始兴建的金陵大学中修建了一座图书馆。以杨太后的谥号为之命名。称为恭圣仁烈太后藏书馆。

    “二百万贯。倒是可以派上许多用场----不过官家要用之为藏书馆亦是智举。太后圣名。必与圣贤之道智慧之书。一齐播名于后世。”

    就在金陵城中。两个读书人在讨论这件事情。前一个李楚雄。后一个则是陈安平----这两个曾经在群英会中大打出手的对头。如今却成了好友。不的不说。世事难料。

    “却不曾想在金陵城中会与你陈易生相遇。更不曾想到竟然与你成了同僚……”李楚雄喃喃的说道:“而且还和你能坐在一起喝酒!”

    “那有何想不到的。哈哈。我辈男儿。以国仇为私仇。以国恨为私恨。至于你我之间的些许分歧。不过是义气之争罢了!”陈安平仍是当初模样。

    他二人这次在金陵相遇。便是来此任教的。新建的金陵大学。需要大量的各科教师。陈安平这些年来苦读陈子诚、陈任、耶律楚材、孟希声等人的著作。加之又是家学渊源。倒颇有所成。到金陵大学来教经济学。而李楚雄在临安吃过一回苦头。闹出老大的一番事情后。被赵与莒勒令回乡读书。这几年来在史学之上颇有建树。静极思动。便托了关系来这金陵大学。

    这时已不是几年之前两人打架的时候了。李楚雄的政见渐渐有所改观。他家中在湘南原本便是大的主。如今又开了两个厂子。更是富的流油。

    “这一次在金陵、徐州、汴梁各建一所大学。所有师资。尽数来自临安大学。陛下正觉的捉襟见肘。太后遗旨。实在是又帮了陛下一个大忙。”陈安平将话题又转回到太后之事上来。他叹息了声:“这位杨太后。不仅能书善画。也心重国事。听闻她薨了。民间多有自发立灵牌供奉者呢!”

    “哦?此话怎讲?”李楚雄不是两浙路人。对此不大熟悉。因此好奇的问道。

    “开禧年间时。浙江百姓生儿需缴纳生子钱之事。你可知晓?”陈安生叹息道:“民间生子。须的纳税。百姓不甘其苦。乃至有溺死婴儿者。太后的知。便向先帝进谏。先帝乃免之---仅此一举。便生民无数了!”

    李楚雄听的须发皆张:“竟然要缴这生子钱。还是当今官家英明。生子不但不缴钱。还有补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