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_三四二、当与不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四二、当与不当 (第1/2页)

    人群之中。邓若水站在马车之顶。心潮澎湃。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报纸出特刊、增刊来批驳周刊。他大致也能猜得出原因。一是朝堂上的风向明显对周刊不利。这些报纸早就对周刊受官家青睐心怀嫉妒。此时自英前段时间的报道。不少家报纸派往京西行省调查矿难事故的名笔收受贿赂。这不仅将一些名笔送进了牢里。也彻底得罪了同行。

    现在。就是在孤军奋战。以前。他们背后有天子。有这世上最有权势也是最睿智者的支持。可现在。他们要挑战的。便是天子的权威!

    退无可退啊……

    初时。邓若水心中还有些不安。觉得自己等人这种行径。实在是对不住天子。但到了这种关头。他已经将那些不安尽数忘怀。

    自己虽然对不起如今的天子。却对得起天下百姓。哪怕因此被误解也在所不惜。

    “国朝三百年来。未曾因言而杀士者。今日朝廷尚未罪责我等。尔曹意图因一己之私而坏国朝声誉乎?”他大声说道。

    这话让围攻者声浪小了些。邓若水听得无数谩骂声涌向自己。却不为所动。他伸出食指。指着自己:“我。邓若水也。我若是无君无国之辈。岂有当初意欲手刃吴逆之举?我若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有当初檄文直斥史贼之事?”

    这是邓若水当初曾经做过的事情。在读书人中广为传扬。他提出这两件事。众人的叫骂声再度小了一些。

    “我深荷帝恩。若不是当今官家青睐。岂有今日之声名?可我为何还在周刊上发那两篇文。诸君可曾细想过?”

    他身材不高。人又是黑瘦地。但声音却有若洪钟。站在高处说出来。当真是声动四方。人群中的反对声潮变得更小了。这让邓若水精神一振。他又道:“炎黄三年底。为着金陵扩建之事。耶律楚材与郑清之于博雅楼论辩。双方各尽其能。为陛下所赞。誉之为君子之争。美名传于至今!”

    “今日周刊之文。乃抛砖引玉之论也。所为者非哗众取宠。亦非钓誉沽名。只为再起君子之争。为我大宋万世之基业而求正道。若周刊有谬。愿听之、应之、改之。可若诸君有错。诸君可愿听之、应之、改之否?”

    “诸君汹汹。吾实畏之。却不服之。诸君欲以力强令吾心中信服乎?欲以声大令吾心中信服乎?欲以势众令吾心中信服乎?”

    他并没有直接去与众人交锋。而是先自我辩解。以自己曾经做过的两年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例。说明自己并不是忘恩负义之人。所作所为另有目的。然后又以炎黄三年耶律楚材与郑清之地博雅楼辩论为例。指出周刊抛出两篇文章。唯有君子之争才能让周刊之人信服。而绝不会屈之以外力。围在这墨香坊的。多是儒生。听得他的话语。不禁怦然心动。

    须知自古以来凡能文墨者无不以此自诩。自赵与莒登基以来。大宋虽是尚武。可象陈安平那般好斗拳脚者不过是寥寥数人罢了。祛邪扶正。能以文章取胜。同时又成就一番美名。对这些读书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便依了他。大伙儿在纸上见刀枪罢!”

    有人便嚷了起来。于是乎这些儒生开始捻拳卷袖。一个个抽肠刮肚。想着如何做出一篇妙笔生花地文章。好将上的二文尽数驳倒来。

    人群让开了道路。邓若水这才感觉到背后冷嗖嗖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浸透了。车夫来将他扶下。他有些疲惫地道了谢。然后坐回到车子里。马车声辘辘而起。他往车厢后背一靠。长长叹息了一声。

    他也在仔细思索。严格意义上说。他与赵景云、张端义的理念还是有不同之处。他以为圣君还是存在的----当今天子便是最典型地一位圣君。宽厚而仁慈。开明而正直。不好奢逸不贪女色。不滥刑不私赏。实在是圣君的典范。邓若水私下里与旁人谈起时。总以为古之尧舜亦莫过如此。但是。他也看到。这样一位圣君。那是大宋三百年侥天之幸才诞生一位。甚至是华夏三千年得天独厚。才诞生出这么一位来。自祖龙以降。历朝历代地皇帝。能够称为明君的已经是十中无一。而堪称圣君的。也只有这么一位而已。

    所以。在圣君之后当如何是好?

    邓若水轻轻叹了声。纵是天子教子得当。下一任皇帝还是位明君。可再下一任呢?君子之泽。五世而衰。若五世之后。再出现徽、钦那样的皇帝。又当如何是好?

    这种担心并不是邓若水杞人忧天。实际上。赵与莒在召他谈话时。多次也表达了这种忧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现在大宋看似一团和气。外无强敌而内无jianian邪。但实际却为后世子孙种下了隐患。毕竟现在大宋的技术垄断。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等到这种技术优势消失之后。周边敌国雄起。而大宋从君臣到平民都是过惯了安逸日子的。如何去应对这种危机?

    此时邓若水对天下的认知。早已经不拘泥于大宋及周边了。在泰西还有许多国家。在东胜洲同样也有自己地文明。大宋虽是国力强盛。足以横扫整个大地。但却不可能把所有国家都摧毁占领。

    故此。对于赵景云所言的“民知、民有、民治、民享”。邓若水虽不是绝对赞同。却也以为。是当世无圣君之时的一个出路。

    到了墨香坊最端头。马车停了下来。邓若水只觉得心中尚是乱成一团。他吸了口气。掀起车帘。就嗅到扑鼻的臭气。

    泼在大门上地粪便尚在。邓若水微微皱了皱眉。然后苦笑着摇头。

    “这帮子天杀的。竟的事情!”马车车夫跟他久了。说话间便也带着些文气。愤愤地骂道:“无非便是见咱们遭了难……邓先生莫慌。谁不有个三灾六难的。咱们今番不顺。明日便会好了!”

    “明日便会好了……”邓若水重复了一遍他的话。笑着道:“老胡。托你口采……咦?”

    他之所以发出惊咦声。是因为他听到身后人群发出地嘈杂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