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设计离间 (第2/3页)
见得能支可惜的是,刘宇当时的精力放在了上庸,待上庸稍平,南中又出现变故,所以不得不放弃这个良机。当然。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没有这么早的攻陷关中也不见得是个坏处,至少益州不用那么早地和关东各路诸侯形成隔关对峙的局面。留下薰卓在关中,虽然是个祸害。但总还是个缓冲地带。 尽管如此,关中地区依然是刘宇集团势在必得的地区。当年汉高祖刘邦在汉中起事,第一个夺取的,就是关中地区。这不仅是因为关中是秦朝兴旺之地,更是因为这里地势先要,有雄关做屏障,更有千顷沃土和关中虎贲之士。 如今刘宇在益州已经拥有了足够兵员和粮草。同时,出川地道路也已经有可以直通宛城和洛阳的上庸郡,以及可以直下荆襄的建平、宜都两郡。但即便是这样。关中地区对于刘宇日后统一天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来长安乃是大汉西都。拥有很强地政治意义。另外占据关中的话,对于日后夺占司隶洛阳也最为方便。汉朝的正统是什么?第一是刘家天下。第二就是这长安、洛阳东西两都的归属。原来历史上地诸葛亮一辈子的愿望就是能够光复两都,在他看来,那样就是光复汉朝了! 因为被南中的战事拖延了一段时日,所以关中董卓地势力已经重新巩固,站稳了脚跟。根据情况地变化,刘宇也就相应地改变了战略部署,在加强了汉中的兵力之后,就一直按兵不动,静待时机,毕竟长安城内地那些大臣们不会一直那么安份的,尤其是我们的王允王司徒!一旦历史上董卓被刺的事件发生,刘宇便即刻挥兵入关中,到时就凭李傕郭那些废物,是绝对没有可能抵挡住自己的大军的! 但几日前的王允的一封书信,让刘宇大大的吃了一惊,同时也对于目前关中长安的局势开始产生忧虑,因为他发现,如果再这样坐等下去的话,估计在等上两三年,长安内乱也不会发生的。由于自己益州过于强大的势力,逼得董卓不得不时时戒备,如此一来,他又怎么有时间去吃喝玩乐,败坏朝政,贻害万民呢?王允的来信,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总的来说,就是请求刘宇履行先帝赋予的讨伐不臣的使命,大举进兵攻打董卓! 对于这个要求,刘宇真是苦笑不得,这个王允,怎么这个时候光顾着寻求外援呢?你怎么就不多用点儿心思去琢磨你那个连环计呢?刘宇这个人有时候是很不讲道理的,他现在只顾着埋怨人家王允想不出连环计,他倒是不想想,连环计的关键人物貂蝉都成为他的干女儿了,王允拿什么去施展连环计啊! “看来要想点办法,给长安加把火了!”刘宇自言自语的嘀咕着。不过这把火要怎么加,怎么能够加到火候,不至于到最后闹得个玉石俱焚,却不是刘宇现在能够一个人能够筹划的了的。历史上弄死董卓的,除了王允就是吕布了,不过这个家伙一直就呆在陇西和自己对峙,不在长安啊!嗯,不如就从吕布身上找个突破口!刘宇心中暗暗想到。从表面上来看,原来的吕布和董卓翻脸,是因为王允用貂蝉使用连环计的缘故。但刘宇还不至于相信吕布会为了一个女人去背叛他的义父! 在这个时代刘宇和吕布在北伐时也还是有些交情的,他也更明白吕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说北伐时吕布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的话,那么他为了能够博得一个更好的前程,竟然不惜杀害自己的主君丁原来讨好薰卓,甚至为了能够得到董卓的信任,干脆将董卓认为义父,由此可见,这个人的权利欲望在不断的膨胀。其实刘宇不知道,吕布之所以会这样,说起来,也是拜他所赐。 当初刘宇邀请吕布前来自己军中效力,他的意思本是真诚的,但被吕布拒绝了一下之后,他就因为对历史上吕布的忌惮而放弃了进一步地游说,不过刘宇还是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当时可是有着礼贤下士名声的人啊!不止一个事例说明刘宇对于那些贤才是甘于倒履相迎的。 可他招揽吕布,只被吕布不是很坚决的拒绝了以下,就很干脆的放弃了,这让吕布在心里怎么想?他要是不认为刘宇看不起他才怪!怎么,你刘元瞻请别人都会几次三番,可对我吕布就只劝一次,摆明了看不起我啊!就这样,吕布心中就和刘宇交上了劲儿,好啊。你刘宇不是看不起我吗?我就争取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时候,看你如何自处! 可结果,他费尽了心思。攀上了董卓这个高枝儿,但到现在为止也还不过是个小小的中郎将!刘宇就不信了,难道你吕布还真的能够甘心情愿的顶着这么个头衔,一直在董卓手下当鹰犬?“唉。这个情报怎么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刘宇将一封从长安暗部传来地情报交到奉召而来的郭嘉手中。情报中所记载的,正是当初吕布领兵出征之前,薰卓、李儒还有魏信三个人之间关于领兵将领的讨论。刘宇和郭嘉最看重地。当然是薰卓无心说出的,对于吕布的那一句评价! “没想到董卓竟然将他这个义子看的这么没有啊!”郭嘉折起情报,笑着对刘宇说道。刘宇冷笑一声道:“董仲颖没有什么识人地眼光。吕布这个人。如果用得好的话。多多磨练一下就能够成为一员优秀的将才!只是现在。唉,可惜了!” 刘宇这一声叹息倒是由衷而发。论起大汉武力最强的武将。就算是把刘宇自己算进去,吕布也是天下第一;再者,论起骑兵统帅能力,吕布也是天下地第一把交椅,哪怕是乡张辽、赵云这样生长在北地,熟悉骑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