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卷 借调市局_第126章 青龙山探险 (第1/2页)
不一会,这个临时探险队队员们都下到了洞中,在大功率手电的照射下,大家慢慢跟着往里走,连着这个一个洞口,是一个往下稍陡的斜坡,接着又往走了五十多米,一个大洞豁然出现了,光线也亮了,往上的斜峰里有光线漏进来。 一个仙洞的面貌终于呈现在了眼前,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别有洞天。原来,从洞口下几十米的所到地方,只是洞内的一个小坑,从这个坑到仙洞真正的底部,还有五六米的落差,也就是说,主洞和洞口地势基本是平行的。 这一回,大家算是领略到了“别有洞天”的含义,因为一个又一个“洞中洞”呈现在眼前,有的高度只到膝盖,除非匍匐前进,否则根本进不去;有的则足有两个足球门大小,里面石幔、石柱、石花和鹅管石应有尽有。 有一个“洞中洞”,景象更不一般,洞底有清水,大小石柱交错,几个流石坝,坝内盛满了清水,清水下面米粒大小的石花看起来就像白色小雏菊,时不时,洞顶的鹅管石滴下一滴水,激起坝内一阵涟漪。 有的小洞里,大家都闻到了飘来的阵阵臭味。 “什么味道?” “没事,不用担心!”原来,这是蝙蝠长期生活于此的痕迹,“都是蝙蝠的粪便,别看臭,可是中药材,名字很好听,叫夜明砂……”善于野外探险的邓勇说。 正说着话,突然,不知谁的手电光划过的地面上,出现了一抹红色,警惕的邓勇立即做出了反应,“小心,大家不要靠近,尽量不要动,都用手电照过去,看看是什么……” 当几把手电的光,全部聚集在那个地方后,红色变得更加耀眼了,仔细一看,是一只青蛙,哦,大家松了口气。 “难道是箭蛙?”邓勇说,但几秒后,他自己否定了,“这种环境应该没有箭蛙,不要慌,不要惊动它就行了。” 出洞后,邓勇才告诉鱼头,当时他确实有些紧张,因为在野外环境中,红色这样鲜艳的颜色,意味着的就是危险,“颜色越鲜艳,表明这个动物越毒,大家只要看过动物世界,应该就知道这个常识。”邓勇经验果然相当丰富。 节目组的摄影师今天最兴奋,“意外的收获啊,这放出来一定火……” 只有文物专家张教授有点失望,继续四处看看有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快来,大家快来看!”若兰突然大喊,听声音很兴奋。她和苏怡在探索一个新洞,停在了洞口大喊大叫。 大家急忙过去,看看有什么发现。又是一个大洞,一圈一百多米,很平整的一个洞,四周的边上和角落,明显地散落地东西,堆着蒙着厚厚的灰尘,张教授兴奋了,冲过去,一吹,有几个木箱子现出了,四周更多的黄泥巴似的衣服裤子,一动就变成了粉末。 “这是国民党的军服!”张教授及时出现,肯定的说。 还有些国民党时期的损害的枪支,保存地还不错。看来当年那个失踪的部队有可能就躲到这个洞里,这几个洞很大,躲个上千人都不成问题,而且有的往下的细缝里能听到水流的声音。 难怪此前各种脑洞大开的猜测,有的说青龙山溶洞直通长江,还真有那一种可能的。毕竟青龙山最北过去几公里就是长江了。 大约1个小时后,仙洞的每一个有可能通向别处的小洞和细缝,都被大家仔细看了又看。只有一个一线天往上走可能走出去,大家沿着一线天往前艰难地走了几十米,幸亏没有大胖子,不然还挤不出去。越往上,亮多了,明显是到洞口了,但被树藤等遮住了。砍掉了密密麻麻的树枝游藤,果然到了外面,居然到了刚才下去山头的另外一面山腰中。 好累,里面又闷,大家已经大汗淋漓…… 出了山洞,是一块密林,大家准备先往山下走。没走几步路,“唉呀”,苏怡被一个圆不溜秋的石头跘了一下,摔了一小跤。 鱼头赶紧扶起她,去他的,一脚把这块石头踢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