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制氧机(中) (第2/4页)
一下诊。”姬季远回答着。 刘母把他们带到了招待所,是两个人一个房间的,又嘱咐了:“有什么需要,尽管找她!”就离开了。 姬季远明白了,为什么大部分,六九年北京兵都去了大学,而一小部分北京兵,仍留在四六九当护士。是因为走了的人,她的父亲官大,手眼通天。而留下的人则是,因为父亲的官还不够大。尽管独立团编制的医院院长,十三级的高干。但从北京到大连,到沈阳,还是太远了。鞭长莫及,力不能逮啊! 第二天一早,姬季远把盛连长,留在了四五一。他独自一人,去了空军办公大院。凭介绍信,去了科技部,把制氧机的进展情况,详细地向领导汇报了一下。 “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领导问。 “从原理上讲,应当能成功,但医院没有制造机器的能力,加工的时间会比较长。” “那就是说,成功的把握很大咯?”领导兴奋地问。 “应当那样说!”姬季远回答。 “但你如果成功了,便是国内第一例啊!千万别掉以轻心了。”领导意味深长地说。 “是的!我明白!”姬季远回答。 第三天,姬季元带着盛连长,去了北京肿瘤医院,挂了号、排了队,终于等到他们看病了。 医生年纪不太大,五十来岁,他把姬季远带来的X光摄片,插上了视片屏,看了一会儿,指着那块隐隐约约能见到的阴影“就是这里吧?” “是的!”姬季远回答。 “侧面的摄片有吗?”医生又问。 “没有!”姬季远回答。 “再拍个片子。”医生开了一张摄片单。 姬季远扶着盛连长,去X光片室拍了片子,这次一共拍了两张片子,一张正位,一张侧位。 又走进了诊室,医生把两张片子,同时插上了视片屏,看了半天:“奇怪!为什么正面片子上有的阴影,在侧面片子上看不到?”医生捉摸着。 “你把衣服脱下来。”医生指示着说。 在姬季远的帮助下,盛连长把军衣、衬衣都脱了下来。 “你转过身去。”医生又指示道。 盛连长转过身去。 “就是这个东西,哪里有癌啊?”医生恍然大悟地,指着盛连长背部长着的,一颗铜板大的,长满了nongnong的长毛的黑痣说。 “什么?是这颗黑痣,不是癌?”盛连长惊叫了起来。 “是啊!看把你吓得,肯定很久没有,好好地吃饭、睡觉了吧?”医生笑着说。 “谢谢您!谢谢医生!谢谢医生!”盛连长高兴地连声谢着,自己穿上了衣服。 走出诊室时,盛连长已经不需要姬季远扶了,正好是吃饭的时间,他们找了一个小饭馆,叫了两盘凉面,叫了两瓶啤酒。 北京的凉面还是很好吃的,里面放了花生酱、豆芽和黄瓜丝,盛连长大口大口地吃着,一会儿就吃完了,他又叫了一盘。 “今天这饭,你不要管了,我来啊!”盛连长两碗凉面下肚,浑身有了力气。 “还是各算各的吧?”姬季远反问。 “不行!你照顾了我那么多天了,这应该我请的。”盛连长不容置疑地说。 回到了招待所后,姬季远整理着衣物,“我们走吧?晚上应当有,开往大连的列车。” “什么?现在就走?那不行!” “为什么?你会诊已经会完了,我工作也汇报了,还不走干吗?”姬季远纳闷地问。 “我们好不容易来一次,我们伟大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牌,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还有中国的国宝‘故宫’,还有四大奇迹的长城,我们来也来了,能不看一眼就走吗?”盛连长慷慨激昂地演说着。 “你不是身体虚弱,路也走不动吗?现在有力气了啊!”姬季远嘲笑着问。 “我现在不已经好了吗?你看我中午,都吃了两大盘凉面。” “时间长了,回去不好汇报。”姬季远担忧地说。当然他也是第一次来北京,他也想到处去看看,但回去时间对不上啊? “你就说肿瘤医院出结论,需要等两天嘛!”盛连长出着点子。 “那你要留几天?”姬季远问。 “七天!至少七天!”盛连长回答。 “不行!两天!大后天一早我们走,如果你不走的话。我先走了,你自己回去吧!” “……”盛连长见姬季远如此地坚决,他也无话可说了。 第二天,姬季远起了一个大早,早早赶到了天安门广场,这是他从小就向往的地方。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浏览着,在天安门城楼前照了一张像。下午他去了八达岭,顺着长城他来回走了一圈,领略着中华民族的,无比骄傲的象征。 第三天姬季远去了故宫,这故宫实在太大了,他准备花一上午的时间看。因此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蜻蜓点水,大致都走了一圈。他在“九龙壁”前停留的时间较长些。他读过“易经”,看着那九条龙,有的“潜龙勿用”,有的“见龙在田”,有的“飞龙在天”,有的“亢龙有悔”。倒是同易经能对上号的。 下午,他去了景山公园。看了北海、白塔,这是从小在电影里见过的。最后,他去看了那棵歪脖子树。那棵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吊的树。他浮想联翩,可见列宁说的:“权利不能给人以智慧”是深有道理的。崇祯虽然贵为皇帝,有无穷的权力,但他搞得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以至于李自成能在数月之间,聚集了百万大军。他自毁长城,剐了袁崇焕,致使东北大门洞开,辫子兵长驱入关,终于失去了朱明家的天下,给中国的百姓带来了数百年的灾难。自己也换来了如此的下场,显然,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第二天一早,他们感谢了并告别了院长夫人,院长夫人还让捎了点东西。他们登上了东去的列车,回到了大连。盛连长已经不很瘦了,他很快办完了出院手续,就高高兴兴地回瓦房店去了。 大连阀门厂说,阀门加工好了,姬季远便去取了回来。但他不知道好不好用,便去找了徐妙根。 “又来寻光榔头啦?告诉侬伐?侬离开老钳工,侬格只制氧机装勿起来格。”徐妙根指着他,高兴地说。 “格阀做好唻!去帮忙看一看伐。”姬季远说。 两个人一起来到了,姬季远在一楼半的工作室。 徐妙根拿起了那只阀门,装上后转了一下,说:“没有做好,格勿来赛(行)格。” 阀是一个锥阀,即阀芯同阀体是锥形连接的。锥度,姬季远设计的是十五度。阀芯装入阀体后,有一个弹簧压住,外面用阀盖拧住。 “为啥勿来赛?”姬季远问。 “侬看,十五度的锥度,应当是老紧格。”他用手拧了一下阀芯两端伸出的阀杆,“分量也没有格,配合不好!” “格哪能办呐?”姬季远问。 “内外圆,伊拉应该用磨床来磨格。”老徐回答。 当天,姬季远就去了阀门厂。但阀门厂回答,他们一般都做直阀,基本上不做锥阀,因此他们装备的内外圆磨床,只能磨直的面,不能磨锥形的面。 姬季远回来后,立刻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徐妙根。 “格样子啊?世界上有啥事体,能难倒老钳工呐?走!明朝去普兰店!”徐妙根把握十足地说。 第二天,姬季远同徐妙根一起,去了普兰店,他们走进了老徐的工作房。 “哟!老徐住院住得,脑袋赶上大灯泡啦?”一个他的同事,开着他的玩笑。 “跑开!小赤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