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长恨歌_第二百三十四章 堂.吉诃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四章 堂.吉诃德 (第2/2页)

建造的。

    塔房完全呈圆形,直径约十五米,一律的白墙黑瓦,或灰墙红瓦,显得粗壮又牢固。

    每座塔房的上部,都安装着巨大的长方形翼板。

    这些翼板转动起来,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

    因为这里的风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翼板巨大,从而使它们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风车群。

    走近塔房细看,游客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

    这里的每个风车,都与一座塔房紧密相连。

    塔房整体是圆锥形的。

    而且,塔房的墙壁自上而下,是由大向小倾斜的。也就是说,风车的塔房上面大,下面小。

    风车的四片长方形翼板,则固定在塔房顶部的一个硕大的转轴上。

    从正面观看,风车呈垂直的十字形。即使它不转动,给人的感觉,也是充满了动感的。

    如果是善于幻想的人,一定会联想到,只要这里的风车转动,整个地球也将跟着它们转动!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埃尔斯豪特风车村。大家眼前的这些风车,曾经是荷兰人发展经济的主要生产工具。”

    导游小罗把金秋团领到风车群跟前后,向大家娓娓介绍说:

    “早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荷兰人就是依靠这些风车作动力,转动塔房里面的磨子,用磨子来辗谷物、辗粗盐、辗烟叶,并用风车的动力榨油、压毛呢、滚毛毡、造纸,有时还用风车的动力排除沼泽地的积水。

    在荷兰,数量最多时,全国曾建造过一万二千个以上的巨大风车。

    后来,随着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相继问世,这些风车才逐渐被淘汰了。

    但是,淘汰归淘汰,怀旧的荷兰人,并没有因为风车的淘汰而抛弃它们。

    荷兰人将它们精心地保留下来,如今成了吸引世界各国游人的主要景点之一。”

    导游小罗一边向旅游团介绍荷兰风车的历史,一边领着大家围绕风车塔房,不紧不慢地转了一圈。

    在走到风车群的边缘时,导游小罗继续向金秋团介绍说:

    “请大家注意,这些塔房,并不完全是留下来给游客参观用的。其实,在塔房的里面,现在还住着许多人家。

    这些塔房,里面一般都分为三层,第三层是睡觉的地方,第二层是吃饭的地方,第一层呢,就是用风力辗、磨东西的地方。

    从十七世纪直至现在,有些家族,在这些塔房里已经生活了二、三百多年。

    多年以来,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观赏荷兰的风景,都会看到辽阔的地平线上,到处耸立着巨型的风车。

    可以说,巨型风车是体现荷兰广阔地平线和迷人风景的最典型代表。

    巨型风车是荷兰民族的骄傲与象征,也是荷兰文化的传承与张扬!

    各位可以体会一下,眼下,我们是不是有一种人入画中的感觉?”

    导游小罗说完,便打住话头,笑咪咪地看着金秋团的各位成员。

    于是,金秋团成员们便以塔房和风车为背景,从不同角度欣赏周围的景色。

    果不其然!

    一座座白色或灰色的塔房、黑色或红色的屋顶,一片片黄色的田野、紫色的巨大风车,加上辽阔高远的蓝天白云,以及在塔房、风车、田野和蓝天白云下悠闲的行人,俨然构成了一幅动态的油画!

    刚才导游小罗介绍的“人在画中,画中人游”的介绍,确实名不虚传啊!

    倾刻间,金秋团的成员们,个个被眼前的美景打动了。

    触景生情,金秋团中,有位读过世界名著的成员,便从眼前的巨大风车,联想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身披铠甲,奋力独战风车的黑色幽默。

    这位成员一边联想,一边兴致勃勃地向同行者们讲起了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直讲得金秋团成员们“哈哈”大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