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人生_第四四三、四四四章 至尊皇权的象征和万人追捧的臭脚(一、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四三、四四四章 至尊皇权的象征和万人追捧的臭脚(一、二) (第2/4页)

能这么快这么远。

    张辰首先是疑惑了一下,然后脑子里马上就出现了一个九的数字。跟着就笑了。这不就是在仿制禹王九鼎嘛,这东西可是掉脑袋的营生。民间是不敢随便制作的,一旦出现肯定就要和皇帝天子什么的扯上关系。

    张辰先不看那些商周秦汉时期的。却是拉着宁琳琅到了最前边那九只仿禹王九鼎的唐鼎前,笑着对宁琳琅道:琳琅,你来看看这九只鼎,能不能看出来像什么。

    宁琳琅绕着九只鼎走了两圈,细细比较之后,才回来站定了,说道:这九只鼎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鼎口沿的高度比我的手肘略高,应该在一百一十到二十公分之间,加耳的高度应该在一百四十公分左右;鼎口直径大约在一米左右,腹部的直径大约有一百一十公分多一点;这样的鼎已经算的上很大的鼎了。

    这鼎的外表看上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一些细微的纹饰上不尽相同。鼎腹内的铭文却是每一只鼎就有一个样子,基本没有相同的,但是这些铭文我却没有见过,也许这本身就不是一种文字,而是一些简单的符号。

    师兄,如果不是禹王九鼎现在就在唐韵摆着,而这九只鼎上的纹饰有些混乱,我都怀疑这就是禹王九鼎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敢说这些鼎腹内的铭文或许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但因为我不能确定是不是只有这九只,所以不能肯定。

    张辰听了呵呵一笑,这丫头现在进步越来越快了,而且分析能力也越来越强,看来高手就是用大量的好物件熏陶出来的这句话完全有道理啊。如果天天在市场上看那些赝品和当代工艺品,再好的一双眼睛,也得给晃瞎了,哪里还能谈得上高手呢。

    点了点头,表示对宁琳琅回答的认可,道:琳琅,这九只鼎也可以叫做禹王九鼎,虽然这是假的,却真在历史上以禹王九鼎的名义存在过不短的时间。

    确切的说,这九只鼎是唐太宗李世明在位时候铸造的,当时有一位大臣为了讨好李世明,就私自找人铸造了这九只大鼎,搞了一些自己都不认识的铭文在上面,当做找到的禹王九鼎进贡给李世民。

    这可是代表者上天的受命啊,效果一点都不必传国玉玺小,结果李世民还真就相信了。最后还是魏征站出来揭穿了这件事,劝谏唐太宗不要在这些东西上费心思,还是勤于政务最重要。

    我小时候曾经看到过父亲带回家的一本古籍,上边就说到了这件事,当时还以为是一个故事呢,哪知道今天居然还真的见到实物了。那时候觉得好奇啊,也就记得清楚一些,包括这上边的纹饰我都还记得,我来只给你看啊。

    稍微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张辰给宁琳琅指出了他所记得的那些和这九只鼎所温和的地方。还真就是完全一样。张辰在见到这九只鼎的时候,就想到了那本古籍,但是让他确定下来的。还是神奇的意念力,鼎身上两层红sè的光芒告诉他,这是唐代太宗和高宗时期的物件,而符合史料的也只有他记忆中的那九只了。

    在华夏历史上。九鼎从来就被认为是国之重器,而九五之数从古到今都被认为是最尊荣的,即使在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难从上位者们那里看到九五的架子,老百姓谈起朝廷所说的还是九五之尊的事情。

    今天这样的高科技文明了。人们依旧还有这样的说法,何况是一千几百年前的人呢,更何况主角还是一个皇帝,属于最容易被这种事蒙蔽的人群,高危啊。

    鬼子六能把这九只鼎找来,还真是煞费苦心了,他哪里里知道,真正地九鼎早就让吴三桂给搜罗去了。就藏在滇缅边境的山洞里。他得到的不过是九件赝品而已。而他自己也不是第一个上当的,在他之前至少已经有过一位了。

    看过了这边的拢共九十五只不同时代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青铜鼎,张辰才算是知道为什么这片的保护最强了。这九十五只鼎里边,有七十四只就是天子鼎,更有九只是被鬼子六认为的禹王九鼎,像这样的东西怎么能不被严加保护呢。

    话说回来。这鬼子六还真是够强大的,他找来的这九十五只鼎。每一只都是带着铭文的,这可是很了不得的了。除去那九只伪禹王九鼎外。找素材就到其它六十五只天子鼎的铭文都有很清楚的表达,是哪朝哪代的哪位皇帝或天子铸造的。

    最让张辰觉得有趣的,就是这些天子鼎并不全是商周和秦汉时期的,反而七只南北朝时期的,和三只隋鼎四只宋鼎两只元鼎,这些却都是当时的天子铸造的。

    正所谓鼎定天下,自古以来就有把上位称作问鼎的,可见鼎这一神器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而鼎这种器物在超脱了煮制食物的功能后,就变成了至高权力的象征之一,天子王侯俱都以执鼎为终极追求,直至华夏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清,天子门也对鼎有着极高的追求。

    自周天子定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后,鼎就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和国之重宝,各朝个贷的统治者们常常是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直至秦后才有所势缓,但依旧有当政天子为自己铸鼎。

    这里的六十五只天子鼎,就是有型在各种朝代更迭交替的过程中得以存留下来的。南北朝的七鼎中宋齐梁陈等天子的都有;三只隋鼎的铭文都很完整,记录也很全面,都是称颂他功绩的;唐鼎除了那九只伪禹王九鼎还有两只武则天的,和唐高宗玄宗各一只;四只宋鼎和两只元鼎都是天子鼎。

    偏偏是四十一只周鼎十二只商鼎和十一只汉鼎,并非全是天子鼎,大夫鼎元士鼎礼器鼎都有。但是这些非天子鼎,却也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上边的铭文却是最好的考史资料,对于史学和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作用甚大。

    等到这些青铜鼎从海外引流回到唐韵之后,唐韵就要专门再为这些鼎开辟两处展厅了,届时唐韵将成为收藏和展出青铜鼎数量最多,藏品品质最高的博物馆院。虽然这些鼎的存在并不会在名声上给唐韵太多的提升,毕竟唐韵已经是一等一的大户了,多个千八百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

    但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却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搞收藏看什么,还不就是看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吗。有道是谁的拳头大谁有道理,这收藏行当也是一样,谁手里的玩意儿多,品相好,自然是实力的证明,同样也就能大声说话。

    这次得到的可不只是这些个鼎,几乎地下建筑里所有的物件都不是凡物,至少能让唐韵再增设十个以上新的专项展厅,至少可以保证唐韵在未来五到十年不必为了新展品而发愁。虽然张辰会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淘换玩意儿,唐韵本身也在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地收罗各种展品。但有了这些东西总归是一件好事,谁不愿意自己的实力增强呢。

    这地下建筑里最后的物件,就是那些搁几上的盒子了。看那些盒子的式样。断不是用来做装饰的,里边应该都装了东西。下面是平托的底,上面是正方的盖子,而这样的盒子基本上只有一个名称宝函。里边装着的不是顶级法器就是宝玺。

    这一排共是四十六只盒子,都是用上等料子制作的,最差的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