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道儒传承 (第1/2页)
燕王府,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马和拜了道衍为师后,道衍便向燕王请命免去了马和的净身之刑。没了顾虑,马和求知的过程中便更加的心无旁骛了。 燕王朱棣,实乃是一个枭雄人物,一个枭雄自然是懂得未雨绸缪的道理。燕王府内,虽然说不上门客三千,但是各种奇人异人却也数见不鲜的。 燕王朱棣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允许亲随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借着这个机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之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久而久之,整个燕王府都显得有点卧虎藏龙的味道。 不过虽然燕王府人才辈出,但真论起学识来恐怕还无一人能与王佐之才道衍比肩。 马和拜了道衍为师,道衍又甚是喜爱这名天资过人的弟子。燕王府求知的日子里道衍对马和悉心教导,几乎是将一身本事倾囊相授。 用兵之道、权谋之术、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马和从道衍那里学到了许多一般人无缘涉及的知识。 兵者诡道,将不厌诈。权谋入微,勾心斗角。 马和觉得这些跟自己喜欢的奇闻异事一样有趣,所以学起来十分用心。 道衍对马和不仅仅只是传承,同样也在不断的考究。可见中华民族,格物致知的精神自古已然。 春日里东风盎然胜日寻芳,北平燕王府内无边光景一时新换。 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时节,马和总是会陪着道衍一起品茶饮酒,偶尔还会对上一局黑白纵横十九道。 最初马和的棋力跟道衍相去甚远,每次交手都会被杀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而且每次战败道衍都会问马和一个问题,若能答得上来棋局继续,若不成那便是要接受相当严厉的责罚。 和儿,你来说说兵圣长卿孙武的兵法纲要何解? 兵圣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在道衍的悉心教导下,马和的进步可谓是一日千里。 千里莺啼已去,夏日炎炎总是让人难以静心。 可纵然是炎热的夏日里,道衍对马和的约束依然是不肯有丝毫懈怠。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欲善其事,不可不利其器也。 古木檀香,曲径通幽,道衍是个方外出之人平日里素爱安静。所以燕王朱棣特赐了王府内一片清幽雅致的庄园给道衍。 道衍平日里是不住在燕王府的,因为他虽然是燕王朱棣的门客,但是却身兼庆寿寺的住持一职。 只有授课马和或者燕王召见之时,道衍才会出入于燕王府邸。 道衍不至,他的庄园之内的诸多事物便是由马和代为打理。 夏日酷暑难耐,道衍的幽居却依旧十分清凉。马和自然也就搬到了师父的住处落脚。 这一日,马和又在与道衍一起品茶,然后纵论天下大势。 和儿,虽然如今我大明江山已定,但北方依旧有不少元军残余势力,若我们出兵北上剿元,你有何良策? 北方元军以蒙古人为主,擅长于马上作战且弓弩娴熟,当年成吉思汗就是凭借这样的弓弩战骑远征西域诸国,打下了举世无双的疆土。其孙忽必烈也是倚仗这支军队逐鹿中原灭了大宋,以至于我汉人山河零落。 蒙古人擅长野外作战,却不善于攻城作战。若有元军残余来犯,若兵力不足坚守城池即可。若要正面击溃敌军,则需以轻骑突袭,方能取得神效。 弓弩近身作战便无用武之地,重甲步兵虽然可以应对弓弩却机动力不足很难突进敌人,若将我部骑兵都能赋予御弩重甲,则正面应敌便可摧枯拉朽。 道衍闻言,开怀大笑曰:“吾道不孤,后继有人。” 光阴荏苒一如白驹过隙,已是秋来九月。菊花的冲天香阵已经摆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到了滕王阁秋日的美景,马和不由得悠然神往。 他入燕王府已经将近一年了,府邸内的一切也早已轻车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