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五章 牵稍拿根破千斤 (第1/2页)
第七十五章牵稍拿根破千斤 说到同名同理不同法,非但劲路变化如此,一处兴,六合同兴。相似之处,排除内外那些玄妙的大要领,管他柔克刚还是刚绝柔,什么逆来顺受,敷盖对吞。就动作特点与策略上讲,内外最相通的无非是“牵稍拿根破千斤”。 但同步与否,周全之处,以及后续攻击,就不一样了。同样上步,有掂脚尖跟翘脚尖两种,一翘脚尖自然力往上升,根基扎实,甚至小腿胫骨都被肌rou突起包裹。这是为了配合后边的一系列作用。掂脚尖,就着重领劲,虚探,用意也就不同了。如果都一样的话,还不乱了套了。 在六合心意里,同样的整,同样的快,也都有各自的境界。所在这个基础上,心意功法里就大量放弃了马步,放弃了摇橹抽甩之类的技法,而含在特殊的势子里,练时不强调。 而之所以舍弃,是因为不需腰马做马步转换,也可以发出强大的力道,时间空间上都有优势。既然能争取,为何不争取。 这类功法,就如同返回野兽状态,如虎窜,如马奔,在奔腾之中,精神也为之改变。但如何“调尾如鞭”,如何“勒马停风”,这些利用势头控制势头的法门,就有内部的门道了,也不容易练成,弄不好很伤身体。但有一点,决然不是什么形意只善于走直线取中间这等荒谬无果的揣测。 管手,不如管肘,管肘不如管肩膀,管肩不如管腰身。拿人手脚若不中,犯了招架,那爱揍也是十下八下。若凭借功力欺人,直捣黄龙,这类就如同万军之中逼得对方排不开阵型,手起刀落,直接斩其将帅,可一击而令敌崩溃。对应此处又有破门攻击的法子。 但这类直取要害,又非是引得敌人露了破绽,而是欺得敌人不得不露破绽。所以无须上下翻飞,而是硬打硬进,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杆,捎带着就把活带出来了。但是要想练到这样的境地,必然在肢体上要下一番功夫,增益其所不能,理解错误也容易出偏差。那些功法,常人难以见到,见到难以理解,所以有缘学习者,才更不能为了适合眼前而去降低门槛,添枝加叶。而更应严厉要求自己,登堂入室。无缘学习者,也不要胡乱模仿,不然练不到,也无用,练错了反而受其害。好功夫有的是,千万不要为了好奇而铤而走险,或浪费时间。 因为功法的独特性,在“肢体形于外”的长进中,内部必然所处相应调整,所谓气血,所谓呼吸,所谓精神自然而然就达到了一个境界,便是“心意诚于内”。再之后,借他山之石,皆可为我攻玉,一目了然,沾手即来,也再没什么神秘的了。 那时何止说这家那家功夫相当,随便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可入我拳道,这才是格物之精,象形取义。 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按着拳谱硬努力气,虽有虔诚之心,奋发之志,也难有所成。而一旦老师教人,必然要守住这些,不令人走偏,后又脱胎换骨,重新为人,老师的恩戴甚于父母,所以才更不能随意传人手艺。责任重大,比生而养女更甚。所以师恩如天,不可遮盖。 犬狼拿物为撕咬,鹰虎拿物为爪捕,蛇之拿物为困缠。 用口者,如人之手脚管人之手脚,为初级,敌可破拿反擒,依此可以了解些道理; 用爪牙者,如人之手脚配合拿人肩肘膝胯,为中等,敌可取机取巧而脱; 用体者,为以身管身,一管必令其困死不得辗转,只能避而远之。 本来这些都是门内法门,一不能炫耀,二不能示人。但惟恐同门不知,反而相互敌视,所以凤吟才做此打算,可以让人知,也就想用此类功法演示。 凤吟这次来山西,本也想学习一下原传的通背,加深了解一下。只看常有此一路拳架,明显是打法的架子,而打法建立的根基却并非心意独有的那种功力训练。看似小心翼翼,缩胯含胸,但怎么看怎么小气。而那身架,却更似通背,如果按功力舍弃了抽勒之法,那就只能一杵一杵的攻击,只是双手忙活的攻防了。那七拳十四处打法也就只剩下了两个拳头,还失去了通背的干脆爆裂。 虽然只是一瞬间,身未动,心已远,无数念头都在凤吟心间一闪而过。他就更想看看那一位李太和行拳。此人在袁三魁的手记上是做有标记的,因为此人艺成后在京城走动,又通汇绵拳,转掌。 就凤吟看,这几门拳虽然一理想通,却也各有所长,而那不似之处,就是所弃之处。比如那所谓一横,分为头捶之占中之横,浑身如蛇之起横不见横之横,裹而不露一横破之的裹横之横,劲如翻犁的破中之横,俱为同一根基,又各有精髓。所谓五行之母为一横的横,便是这个根本所在,其性如土,其形似弹,为一气之团聚,一方出锋,便是占中破中,是犁铧破土之势了。 而这个横又隐在身子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