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6章 杨广 (第1/2页)
烛火噼叭的响着,杨侗翻阅完一份奏章后,轻轻合上,端起桌案一旁的清茶,喝了一口,思系却飞到了江都。黄桃树去江都已经十多天了,他到了吗?那边情况如何?事情会真的如历史所演那般发生吗? 重复的日子枯燥而无味。 根据情报,唐军已经出了潼关,再有十多日便会到达洛阳地界。杨侗调谭毅的军队镇守西苑,又加强了月陂的防守,全城已经作好了战斗准备。李密亦得到消息,自从王薄、孟让败退西苑,他便没再发动挑恤和进攻。李密有李密的盘算,在他看来,他和李渊同为反隋盟友,唐军这次兵临东都,理应和他一道合攻东都才对。但唐军焉能如他所愿。每方势力都有坐山观虎斗的盘算,谁也不是傻子。杨侗料定这仗打不起来,最多不过小规模接触,唯一的变数便是李世民,这人精明绝顶,身边又有房谋杜断之类的人物辅助,若他想出什么法子来将这三方之间的军事对峙改变为一场大战,也非不可能。就看李密或是杨侗能否上套。 不过杨侗抱着只守不攻的策略,任你在外面怎么折腾,我就是不应战,而攻坚战又是唐军和李密最不愿面对的,所以杨侗握有进、退之间的主动。但显然的是,唐军兵临城下,必然影响东都的商贸,介时一些物资可能运不进来,唐军会封锁交通和中断任何商队与东都的交易。还好的是,唐军围城也是需要代价,十万唐军每日所费军粮又岂在少数,河东还在隋军手里,尧君素随时可能对唐军的后勤发动进攻,并且唐军后方还有薛举、刘武周之辈。得失之间,每方势力都会盘算清楚。 当然,杨侗手中本钱不够,无法真正做到主动出击,去发动大规模战争,所以他将翻盘的希望寄托在江都。被动的防守,永远也取不了天下,要争大势,以及悄然布局,不能总被别人围在家里。江都一行,黄桃树如果成功消除叛乱,那么大隋至少延续十年,将为杨侗争取莫大的翻盘时机。杨侗不会满足于东都一偶,黄桃树旦有讯息传来,他就会动身前往江都去夺取兵权。不管怎么样,江都还是有许多忠于隋室的将领,杨侗作为中兴之主,这些人还是很愿意替他效力。 但是,杨侗之前给人的印像并不怎么样,再加上消息隔阻,所以江都的人对现在的他还并不了解,杨侗的威望值不足,他需要一场名扬天下的军事胜利。有了这么一场胜利,夺取兵权就会水到渠成。但这场胜利,他该怎样去争取呢? 杨侗望着噼叭的烛火,陷入沉思。尚若黄桃树失败,叛乱发生,杨广挂掉,他又该如何应对? = 江淮之地,自三国曹魏时发动屯田,这里因着水资源充沛而成了鱼米之乡,至文帝时,大规模开垦荒地,这里的人口急增,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像,江淮之地成了全国重要的粮产基地和富贵之地,并且因着江淮人素来的悍勇而在军史中占据重要的一笔。大业七年天下大乱,杨广就是在江淮之地征召士兵,交给王世充等将领去平叛,并血洗了无数义军。 但是此时此刻的江淮,却呈现一片凄凉的惨景,曾经沃野千里的良田变成了长满野草的荒泽,无数人倒毙在乱世当中,破败的村庄、消落的城镇走到哪儿都见得到。道路旁时常见到的便是聚集在尸体旁的乌鸦。乡野百姓不是死于战乱,便是上山为匪。 曾经显赫一时的大隋,已经到了日幕西山,天下为叛的景地。民心所背,杨广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民心。 这个地方叫作历阳,乃是临近长江的一座城市,处于丹阳和江都的上游,从此处顺流而下,不到一日,便可到达江都。但此时这座城市却为杜伏威所占。杜伏威手下的农民军,显然便是赫赫有名的江淮军。大业七年,杜伏威十六岁,便与至交好友辅公祏聚众起义。大业九年转战淮南,并设计击败江都派来镇压的隋军,先后攻占了下邳、海陵等地,并合并了当地的反隋武装,兵威渐盛。大业十二年末,杨广派陈棱统缩卫精兵去镇压杜伏威,至次年时,杜伏威大破陈棱,乘胜攻破高邮,并进占了历阳。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袥为长史,收取属县。此时的杜伏威,显然成了江淮之霸。 天下义军,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最,李密是世袭薄山公,窦建德是小土豪,唯杜伏威出身贫寒,并以一己之力发展到如今的田地。 杨侗的目光早就投在了淮南,杜伏威并不像李密、窦建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