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外合作 (第2/2页)
。恭亲王听了同治的话觉得皇上很明显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恭亲王从来没想到四哥的孩子在这个年纪会有如此见识,想到咸丰帝刚死时同治手足无措的样子,很难相信面前振振有词的就是曾经的他,与其相对应的崇厚想到的是皇上虽然主张习洋人之火器之法,但同时又保证不会动朝廷之祖制,更不会动国家的礼法,皇上的表态虽不能让自己特别满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 “好了,皇上回到你的位置上,” “是,圣母皇太后。” 这该死的慈禧就不能让自己多发挥一下吗。同治心里嘀咕着。 “让诸位爱卿见笑了,皇上年幼,所谈大多不切要领还望诸位臣工见谅,皇上尚未亲政,有事还是众卿家与恭亲王议议就可以了。”慈禧蛮横的堵住了同治发言的机会。 “meimei,不碍事,我们这些人辅佐皇上也是暂时的,将来这天下和臣民还是要由皇上来担当,而且今天皇上所言确无不妥之处,让皇上多与大臣在朝堂上勾通想必也不是坏事,”慈安袒护的劝解着。 有了慈安的首肯,慈禧也只好不情愿的同意了,崇厚见两宫同意,便继续刚才的话题,“老臣敢问皇上,我朝要如何做到既与洋人达成合作又不违反祖制呢?”整个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六岁同治帝的身上,同治环顾四周见众人都望而却步向自己,再次从龙椅上站起面带威严之色对崇厚说:“我朝之祖制断不可变,但祖制中未提到的,又不损及我朝利益之条目可以诏准,与我朝祖制相左之条目,可以先留中不议,待日后商讨,但修筑铁路制枪炮厂势在必行。” “老臣以为制枪炮厂可以速办,但修筑铁路断不可为,筑路时劈山砸石足可毁我大清之地脉,此乃洋人之毒计,我朝万不可上当呀”。
“崇大人此言差矣,岂不闻,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朝堂上的汉臣以及有见识的满臣频频点头,不住的在心中赞许同治,崇厚被六岁的小皇帝说得一时语塞,同治接着说:“若真有地脉之说,那洋人早我大清数十年便修筑铁路,到今时岂不亡国灭种耶!” 崇厚当时真是一语皆无,让他毫无还嘴之机,坐在卷帘后的慈禧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似乎他现在已经成为实权在手的皇帝了,看着朝堂之上已无人再反对中外合作,慈禧在征得慈安的同意后,宣布中外合作之事准奏,但其条目要逐条廷议,以不违祖制为达成协议的先决条件。散朝,随着安德安一声尖锐的叫喊,结束了这让群臣对皇上刮目相看的小皇帝的第一次发言的朝会。散朝后,小李子陪着皇上,回到皇帝下榻的乾清宫,此时同治还沉浸在刚才舌战崇厚的精彩回忆中,丝毫没有注意到贴身宦官李德贤脸上紧绷的肌rou。 “万岁爷,您犯忌了,”这句话把同治从喜悦拉回了现实。 “朕犯什么忌了,你倒是说说看。”同治有些不服气的质问。 “万岁爷,难道不知道宋孝宗请战的典故吗” “这个,朕确实不知,你说说看” “是,万岁爷,宋孝宗是高宗赵构的养子,在金兵兵至淮河时,向高宗请战,请求由自己节制所有兵马赴前线与之决战” “这很好呀,要是朕的话,朕也这么做。”同治有些不解的问 “万岁爷,话虽这么说,但这么做是大错特错” “何以见得” “万岁爷请想如果孝宗节制了所有兵马那他不就比皇上的权力还大吗,他的养成父赵构能不怀疑他的动机吗?” “朕失言了,”同治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然触动了慈禧的那根绷紧的神经。 “小李子你说朕该怎么补救” “皇上可以效仿孝宗的办法” “什么办法。“ “孝宗事后,把之前的事与其先生说了一遍,他先生让孝宗马上到高宗那里去承认错误,并表示会时时陪侍在高宗左右”。 “结果如何” “结果是高宗转怒为喜,孝宗依然稳坐太子宝座” “你的意思,朕明白了,你是要朕向两宫太后认错” “皇上圣明,只有此举方可解除皇上与两宫的隔阂。”同治良久注视着身边的小李子,脑子里在飞快的回想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太监,如刘谨、魏忠贤、高力士……;都说太监只可用不可信,但小李子说的在理,这次看来要听他的了,不过自己还是要小心,他可别是大jianian似忠,李德贤看着皇帝还在犹豫,便催促道,“皇上快去吧,去晚了可能误解更大了,同治不再犹豫径直向钟萃宫方向走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