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帝_【08】 祸不单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8】 祸不单行 (第1/2页)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太平军势不可挡,勇猛无比,李书星当前的策略就是避其锋芒,削弱其锐气,静待反攻的时机。因此,第一阶段的战略方针就是防御为主,积极备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他不得不这样做。

    中兴元年(1851年)六月份,山西长治、长子二县大雨如注,田地被淹,民房冲坍,并有淹毙人口情事。七月份,黄河丰北决口后,邯郸、天津、蓟州等三十二个州县遭受水灾灾,低洼田亩均被淹没。

    真是屋露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受灾百姓达数千万人,缺粮少衣,露宿荒野,饥民遍野。李书星在乾清宫暖阁看着雪片一样的奏折,既有军报又有灾情,不当家不知油盐贵,道光帝留下的家底实在少的可怜,而各项开始又十分庞大。

    虽然最近这几年,李书星做了一些努力,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放在全局方面考虑,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近北方七省的人口就有两亿多人,大部分还是写无家可归的农民佃户。

    天一亮,李书星就坐在这里等着军机处、内阁和各部大臣,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还需要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来管理这个庞大的机构。为了不使制定的政策有所偏差和不利,他意把中央各大官员集中在一起商议,让这些人慢慢接受这种形式,为以后的政治改革作铺垫。

    很快,各部尚书和大学士等重臣已经到期,还有一些新贵参加,比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臣,肃顺、载铨、载恒和端华等皇室也在列,还有军机大臣穆彰阿和赛尚阿等人,足足有三十多人。

    这有点想代表大会或者国会的味道,李书星要求他们在这样的场合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共同处理每一件重大事件。

    李书星先开口吩咐道:“众卿家都议一议吧,百姓还等着米下锅呢,如果救灾安民,总要理出一个章程来,从赈灾到灾后重建,都必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出路。”

    初生牛犊不怕虎,曾国藩这些年一直被压着,满腹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李书星登基以来,也没有去提拔他。不是不知道他的才华,而是不知如何安置他,李书星可不敢让他过早接触军队,以免形成后世湘军那样的地方割据军团,平定叛乱后,成为反对朝廷的主力军。

    所以,李书星除了经常找他谈心外,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他,让他更好的为国家所用,为自己所用。说白了,执掌大权之前,必须来一番“洗脑”工作,曾国藩另一项本事就是很会用人,也很会发掘人才,这既是李书星学习的方面,也是要运用的一面。

    曾国藩走出班列,朗声道:“皇上,微臣以为可以分三步来解决,第一步就是赈灾,调集周边省份的余粮全力赈济灾民,以此安定民心,避免暴动的发生;第二步就是重建,朝廷就是有再多的财物,也不可能维持数千万人一年的用度,必须帮助他们寻找安身立命之所,鼓励他们重建家园,朝廷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第三步就是变革,灾害连年爆发,而且愈发频繁,有着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必须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的良策,减少以后更多更大的灾害。”

    他这一番话赢得李书星和一部分朝臣的赞同,当然,也有一些人并不完全认可,他们不怕赈灾,但害怕变革,这会让他们失去很多权益。穆彰阿急忙走出来,进言道:“皇上,灾害一定要救的,可是广西的叛乱必须尽早铲除,如果任由他们坐大,必然会危及社稷稳定。微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放在清剿叛逆上,到时候集中全国财力和人力,援助灾民。”

    他这个老牌守旧派当然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根本就不顾及百姓的死活,灾害年年有,总归不是大祸乱,但是他害怕这位新皇上的变革,自己门下和亲族都拥有广袤的封地和良田,对平民百姓的变革,必然会涉及土地政策,多少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中立派是一些墙头草,见风使舵,猜度皇上的用意,然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这也是长期腐朽的政府体制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政治不开明,往往会造成很多失误。李书星就是要利用这次危机,彻底改变这种状态,由土地政策的改革开始,延伸到政府机构变革。

    林则徐这几年一直住在京城,李书星亦师亦友的待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心情舒畅,无形中延长了他的生命,并不像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