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帝_【08】 祸不单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8】 祸不单行 (第2/2页)

史上的那样,于道光三十年去云贵上任途中病逝。

    当然,生老病死,有其天命,毕竟年纪大了,身体健康状态并不太好,慢慢走出行列,说道:“穆大人,林某不敢苟同,江南叛乱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平息的,也许等平定后再赈灾安民,早已饿殍千里,尸横遍野了,如此一来,有失皇上仁德。当前,应该两头并重,谕令上下官员,团结一心,共同应付危机。”

    你一言我一语,大臣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李书星看着眼里,心中十分欣慰,集思广益,才能使政令不偏不倚,更好的为百姓谋福利,更能使国家昌盛发达。

    一个上午的讨论,总于得出初步的方案,除了下旨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外,还要求周边省份大力支援。李书星当初建立的粮食储备制度发挥起作用了,储备粮急速运往灾区,但是,受灾的百姓不单单是河南和山西这千万之众,还影响了粮市的紊乱,其他省份的百姓和江南的平乱都需要大量的粮草供给。

    因此,解决灾民的办法,不能单靠赈济一个途径,需要更好更彻底的办法,如此一来,土地改革和官吏整治势在必行。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古代以来,水、旱、虫、震等各种灾害不断发生,进入近代更是有增无减。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直隶、山西和内蒙古在内的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

    之所以这样频繁爆发,究其原因有客观的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社会因素,但是,社会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影响自然因素,从而改变生存环境。

    晚清政治腐败不堪,极大地减弱了抗灾、救灾能力,整个统治机构运转失灵,行政效率极为低下。道光政府虽然很重视河防,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由于贪污腐败,偷工减料等,致使河防工程质量每况愈下,河工废弛。各大河流连年漫决,酿成水患。灾害发生后,许多官员并不设法挽救,而是推卸敷衍,甚至坐视不问。

    灾区一些官吏为求政绩,经常“匿灾不报”或“重灾轻报”,致使灾民得不到及时的救济。道光年山西等地连续亢旱两年,但“在上者惟知以催科为考成,在下者惟知以比粮为报最,故虽连年旱灾,尽行匿而不报,田虽颗粒无出而田粮仍须照例完纳”,致使“仓库所存无几,而待赈之民无算”,大量灾民束手待毙,奄奄一息。

    那些灾情较轻或无灾省区的官员大都对支援灾区的诏令敷衍塞责,部分人经办赈粮时侵吞克扣,中饱私囊。贪官污吏甚至“以有险工有另案为己幸”。这就极大地减弱了政府的抗灾、救灾能力,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环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社会更加动荡。频繁的暴动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清代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过度的砍伐垦荒,也极大地破坏了北方植被,大片森林被焚烧砍光,树皮草木被剥食殆尽,到处是荒山秃顶。生态系统失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反常,这就加大了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

    同样,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最大伤害就是鸦片,引诱国人种植罂粟,忽视农业生产。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国内鸦片种植之风盛行,山西成为北方罂粟盛产地之一,全省“种罂粟最盛者二十余厅、州、县,其余多少不等,几乎无县无之”。

    由于罂粟种植获利颇重,农民往往以膏腴之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贫瘠之区。这就侵占了大量良田沃土和农业劳动力,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且部分农民吸食鸦片,严重影响了健康和劳动能力,破坏了正常生活。

    随着灾害的爆发,以及赈灾工作的展开,种种弊端都暴露出来,李书星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逐渐形成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

    其一,颁布新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改变农村现状。

    其二,实行移民优惠政策,中原地带人口集中,多年灾害造成物产贫瘠,鉴于此,把多余的人口迁移到内蒙牧区,发展游牧业。

    其三,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特别是一些有才能的人,鼓励他们经商做矿工,自谋生路。

    自此,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就此拉开序幕,数亿农民的命运也由此发生改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