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帝_【25】 包藏祸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5】 包藏祸心 (第2/2页)

屡禁不止。

    按照清朝法律,他们就是杀人,也不会判死罪。北京的行政,司法都不可以干涉他们,无论做什么。每年还有成千上万两白银的固定收入。有了特权什么买卖人口,强买强卖,卖官等等。

    满清“从龙入关”以来,对八旗旗人在生活上给予多种优待,律法规定“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发口粮赡养旗丁,六岁以下食半俸,七岁以上开始领全俸,如此一来,清廷每年以“赈济”为由,必须向他们支付千万两白银。

    八旗兵一个月发一次薪俸,最低的步兵一两多白银,骑兵三两白银,护军,前锋四两白银,而校尉就是六十两白银了。另外,一个季度还发一次禄米,一个骑兵是四石八斗,这还不算,在北京郊区每个旗丁还有三十多亩土地,不用交纳任何税费地,一般是雇佣汉族佃农耕种。如此一来,这些闲着没事,整天遛鸟听戏的特权子弟,每年将耗费朝廷年收入的一半白银。

    粗略统计,到李书星登基的时候,京城里的八旗旗丁有二十五六万人之多,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皇室宗亲的男丁也有一万多人。再加上驻守和生活在全国各地旗丁,人数更加可观,朝廷的负担更加沉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更阻碍了新政的顺利实施。

    闲散旗人异地垦荒,狩猎游牧,从乾隆朝就开始了,拉林地区就是一个例子,那里土地肥沃,还是满族的发祥地。逐渐迁移到那里的八旗子弟,逐渐恢复了本民族的习俗,还有一部分成为地道的耕农,他们一边守护着清朝的北大门,一边务农自立,过起亦兵亦农的“兵团”生活。

    因此,李书星的政策虽然有抵触,但那些生活窘迫的八旗没落子弟,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因为政策很优惠,既分给土地,还给盘缠、车马、种子、牛、农具、盖房子,还免除赋税。唯一不满意的就是那些权贵基层了,一下子从天堂跌到地狱,根本就让他们受不了,如何能不生异心。

    刚进入五月份,京城就热闹起来了,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商队成群,少则七八人,多则二十几人,货物更是五花八门。京城毕竟是当时最大的都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便利。

    就连关外也来了很多商队,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很受内地人喜爱,还有大批的药材,更是战乱年间的紧俏之物。每个商队都带着数量不等的键仆,个个强壮如牛,步履稳健,有点像军人,护卫着商队的安全。

    在古代,经常有一些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遇有天灾人祸的时候,更加猖獗。为了货物的安全,有实力商家自己养护卫,没有实力的依靠镖局,腐败的官府能躲则躲,除非上面有旨意,否则根本就不管商人的死活。

    只是关外来的这些商队,总给人一种不寻常的感觉,透着邪气,一直持续到五月中旬,前后有数十批人马。他们不住客栈,而是散居于城内城外的民房里,行迹有些蹊跷,根本就不关心生意。

    这些芝麻小事当然不会传进李书星的耳朵了,因为南方已经有了异动,太平军开始调兵遣将了,他正忙于军国大事。靠近暴乱中心的上海也不安静,英美领事议定成立“上海义勇队”,会同海军,保卫租界。地方官员不敢做主,急忙上书朝廷,李书星考虑再三,算是默许了,顺便把租界内的驻军全部撤退到上海县城内,护卫中国百姓的安全。

    在英法美军舰向松江口靠近的时候,另一有部分外国军舰悄悄向朝鲜半岛航行,大小战舰七八艘,因为远离海岸线,并没有引起大清朝廷的主意。对中国爆发的太平军运动,帝国主义大部分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大发战争财,和敌我两方做军火生意。

    在这些人眼里,大清国的实力犹在,新皇登基后的种种措施逐渐显出成效来,也许过不了多久,整个国家的气运会逆转过来。既然爆发了农民暴动,正好借机消耗朝廷的实力,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因此,西方这些列强不约而同的采取中立态度,坐山观虎斗,观望形势变化,希望能收渔翁之利。

    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祸乱,暗地里还波涛汹涌,危机重重,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而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