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8】 秋后算账 (第1/2页)
一夜的血战还是带来了影响,居民虽然没有见到血腥的场面,但是战后的硝烟还能依稀辨认惨烈程度。没有了往日的欢笑,大家都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即使碰见熟人,也装作互不相识,整个京城给人一种压抑感。 这次事件不是偶然,从李书星登基那天就在酝酿了,只是当初隐藏的很深,表露的不明显。不难想象,奕詝党羽谋划了那么久,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失去皇帝宝座,怎么能甘心。刚开始,为了转移新君的视线,放松对他们的警惕,全都蛰伏不动。 其实,奕詝党羽的行动都转入地下,当初被李书星清退的新军完全被他接收,并秘密转移到关外训练。他们也知道,强硬的武力才是权力的根本保障,通过各种途径秘密采购枪支弹药,建立基地,招募新兵。 特别是整顿八旗兵和绿营的时候,奕詝又拉拢了一大批军人和将领,隐藏在各地伺机而动。再加上各地团练武装的支持,势力不小,总兵力已经达到十多万人,大部分聚集在东北三省。 办这些事情,主要是奕詝的亲信阿朗泰的功劳,这家伙精明干练,有魄力。为了获得精良的洋枪洋炮,亲自跑到上海和英国人洽谈,达成合作意向。后来,被贬职的琦善和耆英等人也加入到行列里,尤其耆英,和英国人的关系不一般,成为最佳的联络人。 英法等列强巴不得中国乱呢,一拍而合,竭尽全力的支持他们,在武器装备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利益驱动下,再也没有什么顾忌,双方还进行鸦片交易。由于英美法海军优于大清国,又有军舰护航,武器走海路,到旅顺港交易,或者经过日本海,在海参崴登岸。 李书星掌权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损害了不少达官贵人和土豪士绅的利益,也使旗人丧失了很多特权。相比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官绅一体当差”等措施,更加厉害,更加彻底。 尤其是那些满族旗人,再也不能庇护在特权下养尊处优了,朝廷的“恩养”逐步被剥夺,要想活的更好,只能凭自己的本事。一时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就是那些大臣也联名上折提出异议,心怀不满。 奕詝的谋士们趁机吸纳,暗中联络,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将,很多人都投靠了奕詝。形势愈演愈烈,一股暗流充斥着朝野,阻碍了新政的实施,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影响到对全国叛乱的镇压。 另外,北方的沙俄也掺和进来,再次蓄谋黑龙江流域,派遣人员赴盛京谈判。此时的奕詝派非常清楚,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抗衡朝廷,需要借助国外的势力达到目的。殖民者列强更想扶持一个听话的傀儡,加快对中国的侵略,攫取更大的利益,他们既不是瞎子,也不是聋子,已经感觉到大清国的新君不简单,国力和军事力量都在变强。 大清国的新政对他们而言,非常不利,隐隐约约的透露出大清国的野心,这一点使他们很担心。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促使他们与奕詝派合作,并秘密派遣大量人员援助。 从道光三十年到中兴二年,奕詝派的实力日渐增强,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逐步完善。其目的很简单,直接刺杀皇帝,造成混乱,然后拥立奕詝登基。但是,京师的防守力量太强了,城内有一万多禁卫军,皇城有四千多侍卫,京城四周还有五万的国防军。 可以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京城的防卫,如果要强攻,没有十万二十万的兵力,根本就不可能攻破城池。这场阴谋的策划人阿朗泰又是一个心细胆大,狡猾多智的人,没有完全的准备,绝不贸然行动,因此,一直在等待机会。 既然他要机会,李书星当然也不吝啬了,将计就计,借助南方的战事,布下一盘棋局。其实,奕詝派的一切早就在掌握之中了,成立的安全局和军情局不是吃素的,几年的时间,密探和特工几乎遍布天下,就连那些朝廷大员和宗室皇亲身边都有眼线,因此,阿朗泰的每一步行动都清清楚楚的。 按说,朝廷应该早日铲除他们,解除隐患,但是,李书星另有打算。由于主谋的身份特殊,事情绝不是简单的武力行为,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正确的做法是放长线钓大鱼,把所有的敌对势力引出来,彻底粉碎他们。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由,李书星很容易担负一个杀兄的名声,有损皇帝的声誉,在史书上留下污点。更可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