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秋后算账 (第2/2页)
引发各种猜疑和谣传,特别是那些争储夺位的风传,授人以柄,落人口实。因而,李书星需要创造机会,在舆论上站稳脚跟,以正义之名铲除异己。 中兴三年,太平军占领江宁后,开始整军备战,形势恶化,李书星顺势利导,为了遏制太平军北侵,把大批军队南调,严防长江天堑。为了迷惑阿朗泰,把京城的国防军也大张旗鼓的南调,驻扎在河南和山东一带,等待下一步命令。 城内的禁卫军和侍卫营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内紧外松,暗中的防御十分完备。安全局和警察总署把所有官员和宗室皇亲都监控起来,密切注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阿朗泰虽然心存疑虑,但并没有察觉到京城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他所倚重的情报来源也很厉害,有王爷贝勒、王公大臣、宫女太监,还有军队jianian细和市井流氓、贩夫走卒。综合各方面的消息,得出同样的结论,京城的防守松懈,大部分军队已经调离。 当太平军的北伐战役打响后,阿朗泰开始行动了,先以商队的方式,分批潜入大量人手,然后又在城外布置了主力作策应。事情进展的异常顺利,宫里宫外,城内城外,都安排了自己的人,做好万全准备。 另外,关外和海上也布置了武装,山海关外埋伏了一支军队,接应时局的变化。渤海湾停泊了数艘外国军舰,为阿朗泰保驾护航,也是为了分散朝廷的注意力,确保京师行动的成功。 可惜所有的这一切,都步入李书星的算计中,除了极少数人知道内情外,大多数都不知道详细计划。因为李书星想通过这次危机,彻底检验一下京城的防卫武装,以实际行动来考验这支精锐部队的反应能力和战斗力。
奉命南调的几万军队,得到命令后,又悄悄潜回在京师,埋伏在指定地点,一直等到所有的乱匪进入包围圈才出击。对朝廷而言,可谓是大获全胜,但对阿朗泰一派,沮丧到极点,幸亏他疑心病比较重,始终没有入城,一直站在远处指挥,这才逃过一劫。 但是,阿朗泰看着自己精心策划的计划,就这样灰飞烟灭,想死的心都有,还好被手下拦阻。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阿朗泰带着亲卫连夜逃逸。 尘埃落定,一夜之间,李书星把身边的威胁连根拔除,为了扩大战果,京师的数万军队,以京城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地毯式扫荡。当然了,他们也不是盲目行动,安全局和军情局的密探为他们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五天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方圆五百里内的敌对势力清除的干干净净。 但是,李书星乐不起来,在皇宫遭受攻击的时候,在京的官员和皇亲国戚只有三成表现出忠心,另有四分之一的人成了叛逆,剩下的那些人明哲保身,保持中立,持观望态度。一叶而知秋,全国各地的官员情形也不乐观,阴奉阳违,明哲保身的不在少数。 封建王朝的变革,往往都伴随着流血斗争,没有一帆风顺的,京师这场战斗掀开吏治整顿的序幕。李书星下诏宣布阿朗泰等人为叛逆,并发出海捕公文,全国通缉。名单中涉及百名京官和皇亲国戚,还有一部分地方官,鉴于某种原因,并没有把四皇子奕詝的姓名公布出来。 残酷的时刻终于来临,由禁卫军和警察部队共同执法,判决入狱,抄没家产,情节严重的砍头,其余的被流放或者坐牢。一批批官员落马,菜市口的血流淌了数天,一颗颗人头坠地,官员们真正见识到李书星的另一面,一个帝王应有的冷酷。 这次清剿可以用彻底来形容,抓捕完涉案人员后,对内城和外城居民也展开清查工作。有嫌疑的逮捕审讯,来路不明的劝离出城,成分复杂和家世不清的必须迁移。总之,奉行一个基本原则,城内的居民必须是三代以上都清白,有迹可查,知根知底。 顺带着把那些流浪汉和乞丐都清理出城,安排他们去附近务农或者做工,一个月后,整个京城已经十室九空,由原来的七十多万人口,一下子降到四十多万。同时,城外百里范围内也被梳理了一遍,开始了保甲制度改革,实行新的户籍制度,重新划分居住区域。 京城是大清国的国都,安全保卫级别必然是最高的,通过这次清洗,京师的防御范围扩大了,防备力量加强了,真正称得上铜墙铁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