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古代官职1 (第6/7页)
朝考以后,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则称为“点翰林”。唐的居易《洛中偶作》诗:“五年职翰林,四年涖浔阳。”宋欧阳修《赠王介甫》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明史.选举志二》:“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 2、指学士院或翰林院。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参政欧阳文忠公》:“公在翰林,仁宗一日乘间见御阁春帖子,读而爱之,问左右,曰:‘欧阳修之辞也。’”《明名.选举志二》:“[庶吉士]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清史稿.儒林传.二全祖望》:“祖望为学,渊博无涯涘,于书无不贯串。在翰林,与绂(李绂)共借《永乐大典》读之,每日各尽二十卷。” 翰林学士 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旧唐书.职官志二》:“至德以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士,翰要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又《李泌传》:“数年,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颇承恩遇。”宋苏轼《司马文正公行状》:“‘神宗即位’首推公为翰林学士,公力辞,不许。”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翰林学士。宋制与唐大体不异,唯学士与舍人都不用正式名称,学士只称直学士院,舍人只称知制诰,学士仍是内制,舍人仍是外制,总称两制,两制都是朝列的清班。唯资历最深的才正式除授翰林学士,一经授职翰林学士,即有入相之望。所以翰林学士在唐代不是正官,而在宋代则成为正官。” 翰林院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初始置,本为各种文学技艺供奉内廷之所。至宋代,以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属内侍省,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于翰林学士供职之所,在唐为学士院,至宋始称翰林学士院。所设翰林学士等职,专掌声制诰诏令撰述等事。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归并于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院长官为学士,其下设有侍读学士、侍进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孔目;史官有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清沿明制,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略同于明代,统称翰林。其在南书房行走者,一般皆为翰林出身,官衔称南书房翰林。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宋史.职官志六》:“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图画、医官四局。”又“翰林学士院......掌制、诏、令撰述之事。”参阅《明史.职官志二》、《清史稿职官志二》。参见“学士院”。 鸿胪寺 官署名。汉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饗、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户部 官署名。三国魏以后,常置度支尚书,掌财用,隋始改称民部尚书。唐避太宗讳,改称户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新唐书.百官志一》:“户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宦官 古代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者有宫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称为“宦官”。史书上又称阉(奄)人、奄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本为内廷执役的奴仆,不能干预外政,但因与皇室接近而关系密切,故东汉末、中晚唐、明代皆曾造成宦官****、政治黑暗的局面。《汉书.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宦官,奄寺也。”又《百官志三》:“中常侍,千古。本注曰:宦者,无员。”《新唐书.宦者传上》:“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员,衣朱紫千余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修功德,市禽鸟,一为之使,犹且数千缗。监军持权,节度反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捍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泚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剽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祸始于开元,极于天祐,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从而溃丧,譬犹灼火攻蠹尽木焚,讵不衰哉!”清赵翼《二十二史答记.宦官之害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参阅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宦》。 黄门 指宦官。西汉,少府所属之中黄门给事于禁中,东汉沿置,主管宫廷宿卫、侍从出入等事。又置小黄门及黄门令。皆由宦者担任。后世因用为皇帝身边宦官的通称。《汉书.百官公聊表上》:“少府......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颜师古注:“中黄门,奄人居禁中黄门之内给事者也。”《后汉书.百官志三》:“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后汉书.百官志三》:“小黄门,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掌侍[皇帝]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病苦,则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妃等有病苦,则使问之。黄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诸宦者。”李贤注引董巴曰:“禁门曰黄闼,以中人主之,故号曰黄门令。” 监察御史 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