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古代官职1 (第7/7页)
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假黄铖 魏晋南北朝时,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黄钺的称号。黄钺,以黄金为饰,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借之以增威重,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晋书.职官志》:“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通志.职官略六》:“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宋氏人臣无居者,唯江夏王义恭得假黄钺。” 集贤院 官署名。唐代开元中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掌刊辑经籍、征求隐逸等事。至宋代,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为三馆,掌理秘书图籍等;集贤院置大学士,由宰相兼领,并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元代图籍归秘书监,集贤院执掌与前代颇有不同。《新唐书.百官志二》:“集贤殿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宋史.职官志四》:“秘书省......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书,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元史.百官志三》“集贤院,秩从二品。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隶焉。国初,集贤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两院,置大学士三员、学士一员、直学士二员、典簿一员、吏属士人。” 黄门侍郎 官名。秦及西汉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始设为专官,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其职为随侍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下,因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规谏违缺,地位日渐重要。唐初曾改称东台侍郎、鸾台侍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门下侍郎。《后汉书.百官志三》:“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座。”《晋书.职官志》:“给事黄门侍郎,秦官也。汉以后并因之,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员。及晋,置员四人。”又《和峤传》:“人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中书令,帝深器遇之。”《旧唐书.张说传》:“景龙中,丁母忧去职,起复授黄门侍郎,累表固辞。” 监军 官名。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废。《史记.司马穰直列传》:“穰苴曰:‘......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新唐书.宦者传.刘贞亮》:“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高崇文讨刘闢,复为监军。” 监司 宋代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有监察各州官吏之责,总称监司。元代廉访使、明按察使因掌管监察,亦称监司。清代称督察府州县的高级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等为监司。宋无名氏《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七:“淳熙六年八月壬辰,上宣谕宰执:‘批答辛弃疾文字,可劄下诸路监司帅臣遵守施行。’” 检讨 官名。掌修国史,宋代设置,位次于编修。明清一般以三甲进士之留馆者为翰林院检讨。无定员。《宋史.职官志四》:“[绍光]九年,修《徽宗实录》,诏以实录院为名,仍以宰臣提举,以从官充修撰、同修撰,余官充检讨,无定员。”《清史稿.文苑传一.庞垲》:“康熙十四年举人,试鸿博,授检讨,分修《明史》。” 谏议大夫 官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无定员。东汉世祖时改称谏议大夫。唐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四人,掌侍从规谏。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辽金沿置。明初置,不久废。《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又“右谏议大夫......与门下省同,但左属门下,右属中书。” 谏院 官署名。宋初由门下省分置,以分属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如他官兼领则称知谏院。专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当,三省至各官署事有违误,皆可谏正,提出意见,和主管弹劾官吏的御史台并称“台谏”。元以后不设。《宋史.张方平传》:“当召试馆职,仁宗曰:‘是非两策制科者乎?何试也?’命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又《欧阳修传》:“庆历三年,知谏院。” 将军 官名。春秋时诸侯国以卿为将军,始有将军之称。战国时用为武官名。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临出征之统帅亦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度辽将军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繁,除沿用汉代旧称外,又有龙骧、骁骑等名号,其常置而有专职者仅为少数。唐代,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自唐至元也以将军为武散官。明代总兵官有挂印并带将军号者。此外,宋、元、明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清代的将军有四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满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黑龙江、吉林、伊黎等边疆地区,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统帅的称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四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宋洪迈《容斋随笔.将军官称》:“《前汉书.百官表》:‘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予按《国语》:‘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吴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卫将军。’《文子》:‘鲁使慎子为将军。’然则其名久矣。”参阅《通典.职官十》。 将作大匠 官名。秦代称将作少府。西汉改称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东汉、魏、晋沿置。南朝梁改称大匠卿,北齐改称将作寺大匠,隋代至辽多称将作监大匠。元代设将作院院使,掌金、玉、织造、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制造。明初曾设将作司卿,未久废,并其职于工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隋书.宇文恺传》:“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参阅《通典.职官九.将作监》。 教头 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员。有教头与都教头之别。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都教头亦仅相当于中下级军官。《宋史.兵志六》:“[元丰二年]总[开封府]二十二县为教场十一所,大保长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艺,置教头一。凡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水浒传》第七回:“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